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2-07
1.1 构建完整的污染损害鉴定体系
环境监测是评估鉴定的基础,为技术分析提供主要支撑。在当前计算机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下,环境监测与鉴定评估体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同时,新技术取代了旧有的管控思路,在推行新的环保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环境监测与污染鉴定评估体系拥有多重控制指标,需要采取多层级的成套管理方式才能有效实现。
1.2 精确评估污染造成的损失
明确了环境监测体系内的根本权益多层及的区段污染评价指标,具有精确评估污染造成的损失的能力,对有效实现赔偿十分有利。此外,它还有助于增进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相关领域的污染鉴定工作。
1.3 加快污染损害鉴定的效率
环境监测与污染损害鉴定息息相关。在环境污染鉴定评估中,监测的原始数据是后续相关工作的基本参考依据。这些数据具有技术特性,是在常规环境鉴定框架内进行评价的数值。在环境监测和管理控制中,它有助于加快污染损害鉴定的效率。基于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新型环境监测与污染损害鉴定体系,与区域环境的过程监测与控制密切相关。
2.1 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环境污染行为
环境污染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涵盖了生活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污染。
2.2 存在客观损害事实
根据《环境保护法》,环境污染行为必须"造成他人损害";而根据《侵权责任法》,环境污染行为必须"造成损害"。
2.3 存在因果关系
在环境污染责任中,可以实行推定因果关系规则。只要能证明企业已经排放了可能危及人身健康的有害物质,并且公众的人身健康在排污后受到或者正在受到危害,就可以推定这种危害是由该排污行为所致。
3.1 两个以上污染者污染环境
对于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情况,污染者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大小取决于污染物的种类、排放量等因素。
3.2 因第三人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
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4.1 转基因农产品污染侵权行为
4.2 水污染侵权行为
4.3 大气污染侵权行为
4.4 固体废弃物污染侵权行为
4.5 海洋污染侵权行为
4.6 能量污染侵权行为
4.7 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侵权行为
4.8 环境噪音污染侵权行为
4.9 生态损害责任
5.1 举证责任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原告无需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5.2 诉讼时效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算。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的规定,《民事诉讼法》第29条规定的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