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法的相关要点有哪些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破产法 > 破产法法律法规 > 破产法法规法律知识

破产法的相关要点有哪些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1-27

 
94248
一直以来,了解认识破产法的相关要点是能更好地掌握破产法的关键所在,也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将为大家详细说明“破产法的相关要点”,希望会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已经受理破产申请的案件应如何适用新旧法

不同观点对于新旧法适用的问题

对于已经受理破产申请但尚未终结的破产案件,关于在新法生效时应当适用新法还是旧法,存在三种观点:

  1. 新法生效后,当然适用新法。从新法的变化来看,实体上的变化主要是赋予债权人权利,一旦法律赋予这种权利,当事人即可行使。而程序的规定当然适用于已经受理的破产案件,这并非新法的溯及力问题。
  2. 法律的溯及力通常指实体法,程序法不存在溯及力问题。对于实体规范,一般应无溯及力,但为了保持破产法体系的完整性和对债权人利益的更好保护,新破产法中的变化应适用于已经受理的破产案件。
  3. 法的溯及力包括法的溯及保护力和溯及约束力,无论是程序法还是实体法,都存在溯及力的问题。新法是否具有溯及力,取决于溯及保护力和溯及约束力的划分,溯及保护力应当得到肯定,而新法约束性的规定则不宜具有溯及力。

即使肯定了新法对已经受理但尚未终结的破产案件的适用,仍然存在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新法生效后,如何确定未到期债权的到期界限。破产可能有以下几个界限:按新法规定的受理申请时到期、已受理申请但未宣告破产时,以新法生效时到期,以及新法在破产宣告后生效,则在旧法规定的宣告破产时到期。

关于破产管理人的指定

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与债权人会议权利的关系

新法引入了破产管理人制度,并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管理人的指定办法。

  1. 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与债权人会议权利的关系:新法规定,破产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但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或有其他不能胜任职务情形时,可以申请更换管理人。对于债权人会议提出更换管理人的申请,人民法院是应当更换还是可以驳回申请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破产管理人的宗旨之一是满足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或有其他不能胜任职务的情形,即表明债权人已经对其失去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更换管理人,并且更换的管理人也由人民法院指定,与新法的规定并不矛盾。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法确定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的目的,就是排除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指定施加过多影响,虽然赋予债权人可以申请更换管理人的权利,但并不影响法院的最终决定权,否则不利于管理人工作的开展。如果法院经审查认为债权人会议申请更换管理人的理由不成立,可以驳回债权人会议的申请。
  2. 几种形式管理人的关系:根据新法的规定,管理人有三种形式:清算组、中介机构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职业资格的中介机构人员。将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指定为破产管理人主要适用于债务人规模较小、债权债务关系较简单的破产案件,一般没有争议。争议存在于清算组和中介机构担任管理人的情况。一种观点认为,指定清算组为破产管理人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破产,因为清算组来源于旧法的规定,而旧法针对的是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组主要由政府部门的人员组成,这也是政府对国有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对非国有企业则没有这样的责任。因此,非国有企业破产时不应指定清算组为管理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法引入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旧法清算组所具有的浓厚地方色彩,在新法生效后,应以指定中介机构为管理人为首选。鉴于新法生效之初可能存在一些企业破产的特殊情况,指定中介机构为管理人可能不便,此时,法院可以指定清算组为管理人,但不应区分是否为国有企业,因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决定了这一制度对破产法调整对象的一视同仁。
  3. 关于管理人名册:第一,管理人名册是由最高人民法院统一制定,或者由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第二,对于有行业管理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应全部纳入管理人名册中,是否可以采取申报批准的方式确定;第三,对于事业单位或仅进行工商登记的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如何确定其担任管理人的基本条件;第四,指定管理人是否应不受地域限制,如果指定异地管理人,如何确定异地管理人与本地管理人名册之间的关系。

人民法院在指定管理人时,应当公开、公平、公正。在实践中,一些法院采取摇号、抽签等随机选择管理人的方式,以防止人为操纵,使清算组指定过程公开、透明,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新法生效后,仍应采取这种方式,但前提是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因此管理人名册的制定非常重要。

关于管理人报酬办法

计时取酬和按比例取酬的争议

新法授权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确定管理人报酬的办法。目前主要存在争议的是管理人报酬是采取计时取酬还是以可分配财产标的额按比例取酬。

  1. 一种观点认为,这两种方式应同时存在。计时取酬相对于管理人付出的劳动更为合理,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特别是对于可供分配的财产较少的情况下,对管理人来说更为合理。因此,计时取酬办法应作为补充。
  2. 另一种观点认为,计时取酬的弊端是可能导致管理人拖延破产程序,以获取更高的收益。相反,以可分配财产标的额按比例取酬可以促使管理人尽快推进破产程序,并尽最大可能收集破产财产,以使其在单位时间内的收益增加,这对债权人也是有利的。再加上当前社会诚信度尚不足以使债权人充分信任管理人,因此,不宜采取计时取酬的方式。
延伸阅读
  1. 破产重组前已抵押的房产怎么办
  2. 债权人可以对人员下落不明的债务人申请破产清算吗
  3. 破产听证是必经程序吗
  4. 破产重整是受理破产吗
  5. 申请破产重整的主体和时间是什么

破产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公司破产程序中的留守人员
  2. 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3. 可撤销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适用范围
  4. 破产重组的应付款如何处理
  5. 破产期间能否解除劳动关系
  6. 破产债权确认的诉讼费是如何规定的
  7. 破产清算需要多久时间
破产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