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3-12-22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5条第1款的规定,破产财产的变现应当采取拍卖方式进行,并由清算组委托具备拍卖资格的拍卖机构进行拍卖。因此,在破产案件中,拍卖被视为处置破产企业财产的主要方式,以实现财产的变现。在进行拍卖之前,清算组通常会对破产财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价值确定拍卖底价。然而,在实践中,经常出现按照拍卖底价无法成功拍卖的情况,导致流拍。《规定》对直接进行实物分配或者作价变卖的程序没有明确规定,这使得这些程序缺乏拍卖的公开和公正性,极易导致暗箱操作,损害破产企业、职工或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对于破产财产流拍后的处理必须严格规范,以防止处理的随意性。
目前,有两个法律规范涉及处理流拍的问题:
一是最高法院《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根据该规定的第13条规定,股权(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拍卖的保留价应当按照评估值确定。如果第一次拍卖的最高价未达到保留价,应当继续拍卖,每次拍卖的保留价不得低于前次保留价的90%。如果经过三次拍卖仍然无法成交,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第三次拍卖的保留价折价抵偿给债权人。
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根据该规定的第八条,人民法院确定的保留价在第一次拍卖时不得低于评估价或市价的80%。如果出现流拍,再次拍卖时可以适度降低保留价,但每次降低的数额不得超过前次保留价的20%。在破产财产的变现中,人民法院可以参照这两个司法解释进行处理。
相对而言,《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流拍处理程序的规定更为具体和可操作。虽然该规定仅针对股权拍卖,但对其他财产如实物财产的拍卖也可以参照适用。需要说明的是,破产财产流拍后无论是实物分配还是作价变卖,都必须由清算组制定财产分配方案,并经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如果分配方案在债权人会议两次讨论后未获通过,人民法院将依法作出裁定。实际上,在两次流拍后,许多地方都会按照拍卖底价将财产抵给债权人,无论是股权还是实物财产,这无疑让债权人获得了不小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