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28
根据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公约和国外的票据法,对于表示票据金额的货币如果不是付款地通用的币种而是外币,需要根据到期日的汇价,以折合付款地国家的货币进行支付。如果出票人在票据上明确规定必须以指定的外币支付金额,则应按照票据的约定进行操作。
在中国,人民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公共和私人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拒收人民币支付。票据的付款请求权是货币债权的一种,付款人对持票人的付款义务也是不可例外的债务。因此,在中国境内,通常情况下,付款人应以法定的流通货币即人民币进行支付。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对于金额为外币的汇票,应以当日市场汇价折合人民币进行支付。因此,在中国,以支付人民币为一般原则。
然而,根据票据法第59条的规定,如果汇票当事人对支付的货币种类有其他约定,应根据其约定进行操作。这是对一般原则的例外规定,体现了国家对汇票当事人民事权利和意愿的充分尊重。票据关系本身是票据当事人之间的金钱债权债务关系,其性质属于民商事法律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活动都融入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票据在当事人之间不论充当支付工具、汇兑工具还是信用工具,应以哪种货币为宜、哪种货币对双方最为便捷、最能有效实现当事人权利,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因此,法律充分尊重当事人对票据支付货币种类的约定,规定当事人有其他约定时,应从其约定出发,以促进票据的广泛应用和大范围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