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法类别法律知识

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3-27

 
90635

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

一、民事行为能力

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一是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法律上能够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行为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只有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才能有效地进行民事法律行为。

二、真实的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二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真实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的意愿必须真实、明确地表达出来,并且不受任何欺诈、误导或强迫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当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有效时,民事法律行为才能生效。

三、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三是该行为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行为人在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并且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只有当行为人的行为符合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时,民事法律行为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以上三项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实质要件。一般情况下,只要民事法律行为具备了这些实质要件,就会产生法律效力。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还需要具备特殊形式要件才能生效,即所谓的行为形式合法要件。因此,在进行民事法律行为时,行为人不仅要满足实质要件的要求,还需要注意特殊形式要件的合法性。只有当民事法律行为同时满足实质要件和特殊形式要件时,才能有效地产生法律效力。

延伸阅读
  1. 法院调解书丢失的处理方法及调解书的法律效力
  2. 欠缺合同要件的后果
  3. 委托炒股协议的法律效力和注意事项
  4. 婚内关于抚养权的协议的法律效力
  5. 判决的效力及公证的作用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股权确认之诉的程序和要求
  2. 如何确定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管辖
  3. 诉讼保全费交期限及相应规定的修订
  4. 律师函的定义和目的
  5. 管辖异议裁定的时间限制
  6. 审判监督程序的申诉与条件
  7. 缓刑期间再次犯罪是否归为累犯行为?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