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7-08
在理论和实践中,人们常常以批评法律和发现法律漏洞为荣。然而,在张明楷教授看来,法律不应成为嘲笑的对象,而应成为裁判的准则。
为了确保刑法的稳定性,罪刑法定主义应运而生,要求刑法以成文形式存在。
因此,解释者在解释刑法时,必须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实质和正义标准,确定犯罪的范围,并确保实质的、正义的标准与刑法用语的含义相一致,正确界定犯罪的内涵和外延。解释者应根据正义理念探索法律条文的含义,但不能脱离法律条文追求所谓的“正义”。
法律是保守的,但时代是进步的。因此,活生生的正义需要从社会生活中不断发现。
法律的真实含义不仅存在于法条文字中,也隐藏在具体的生活事实中。尽管刑法在制定时代表了当时人民的意愿,但解释者的根本标准是解释时的人民意愿。因此,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也在于生活。
法律的文本并非在制定时就封闭成环,而是在不断吸收新的生活事实后成为一个开放的文本。同时代的解释是最好的解释。刑法分则的条文描述的是抽象、一般的犯罪类型,虽然有一个固定的核心,但并没有固定的界限。
解释者在往返于法律规范和生活事实之间时,并不一定要得出有罪结论。只有在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不歪曲事实的前提下,如果犯罪构成与案件事实相对应,则应得出有罪结论。
在解释刑法时,不要以为能够“设定”刑法漏洞就越有学术成就。解释者应避免将熟悉与必须相混淆,不能用解释者所知的有限事实限定规范的涵盖范围。
刑法的解释是正义理念、刑法规范和生活事实相互对应的过程。然而,解释必然会引发争议。面对不同解释者对正义的争议,应作如下判断:
需要反复、合理地运用各种方法,准确抽象生活事实,正确理解规范和事实的本质,直至得出符合正义的结论。
如果解释者先前的理解符合正义理念、与相关条文相协调、能够公平地处理案件,可以坚持这种理解。
如果解释者先前的理解违背正义理念(或普通正义标准),必须放弃它。
如果解释者先前的理解与刑法的相关条文存在矛盾与冲突,必须放弃它。
如果解释者先前的理解不能公平地处理现实案件(按先前理解处理案件不能被一般人接受),必须放弃它。
放弃先前的理解,按照要求重新探索新的理解,并重新检验,周而复始,直至得出符合正义理念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