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当事人构成要件有哪些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 > 民诉法法律知识

民事诉讼法当事人构成要件有哪些

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3-09-30

 
90209
法律可以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让人们在受到侵害时得到保护。一些人发生纠纷或是权益受到损害时,会通过诉讼解决。诉讼案件有当事人。那么民事诉讼法当事人构成要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事诉讼法当事人构成要件

一、当事人的定义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是指原告人和被告人。原告人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法人必须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被告人也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同样需要由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诉讼。

二、诉讼参加人的范围

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是当事人委托的代理人,代表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

三、诉讼参与人的范围

诉讼参与人包括诉讼参加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和翻译人员。证人提供与案件事实有关的证言,鉴定人对案件涉及的专门问题进行鉴定,勘验人对案件现场进行勘验,翻译人员提供语言翻译服务。

当事人承认的构成要素

一、承认的时间

当事人的承认必须在诉讼过程中进行。只有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承认的事实才会产生法律后果。如果当事人在诉讼外承认不利于自己的事实,仍需按照一般的证据规则进行举证和质证,而不能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

二、承认的对象

当事人的承认是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的承认。承认的对象是由对方当事人主张并有利于对方的事实。因此,对方当事人对该事实主张负有举证责任。

三、明确的意思表示

当事人的承认必须是明确表示的。在我国,为了确保承认的真实性和自愿性,对当事人的承认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当事人的承认必须是明确表示的,如果是默示承认,即既未表示承认也未表示否认,只有在经审判人员履行法定的释明义务后仍然默示承认,才能视为承认。

四、来源于当事人的陈述

当事人的承认通常是在对方当事人主张该事实后才作出的。即使当事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实先行承认,对方后来主张该事实也不会影响承认的成立。因为这仍然符合双方对该事实陈述一致的承认本质。然而,承认不涉及法律或经验法则的存在与否,也不涉及法律规范的解释适用,事实的法律评价以及其他法律问题。

延伸阅读
  1. 代理人可以代替原告起诉吗
  2. 合同上代表人指法定代表人吗
  3. 民事裁定书该怎样写
  4. 法定代表人是不是法人
  5. 违法财产没收程序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合议庭宣判的时间
  2.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
  3. 律师会见在押犯人的时间和次数
  4. 刑事级别管辖的含义
  5. 犯罪后车辆返还的法律问题
  6. 商鞅的法律改革与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7. 刑民交叉的理解与适用
民事诉讼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