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8-02
一国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审查时,首先需要考虑争议事项是否可交由仲裁解决。根据各国法律,争议事项必须具备可争讼性、可赔偿性和可和解性才能纳入仲裁调整范围。不同国家对可仲裁性的范围和对象有所不同,但随着国际商事法律规范的趋同,可仲裁性事项逐渐扩大。
各国法律和国际条约规定仲裁协议(条款)的有效性需根据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和协议准据法或仲裁地所在国法律确定。仲裁协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仲裁机构或仲裁庭是否有管辖权。对于当事人对仲裁协议(条款)有效性的异议,国际上有三种立法方式:由仲裁庭、仲裁员或仲裁机构决定。
程序公正是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司法公正和平权诉讼。法庭的组成必须公正,法庭成员不得与审理的案件有利益关系或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有权获得公正听审,包括适当通知、平等出庭应诉、提出和反驳证据及进行申辩等。各国法律对仲裁裁决符合程序公正原则的要求一致。
执行地国法院在审查仲裁裁决时会考虑其是否违背本国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各国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保护本国基本道德、准则、政策和利益的最后防线。各国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认定标准不同,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开始接受平等互利的理念,对公共政策的运用受到限制。
具体表现在:
首先,各国开始区分国内和国际两个不同范畴的公共政策,更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国际公共政策适用于国际商事仲裁。
其次,各国采用更加合理的客观标准,不再以外国裁决的准据法与本国公共政策不一致为由拒绝承认和执行裁决,只在裁决危害执行国利益的情况下运用公共政策拒绝承认和执行。
再次,各国狭义地解释公共政策,将公共秩序保留限制于执行外国裁决会明显违反执行国法制的基本原则的范围内。
最后,部分国家的立法开始具体化和确定化公共政策的内容和范围。
一国法院在审查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时,如发现与上述要求相抵触的情况,有权撤销仲裁裁决并不予承认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