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9-17
消费者向法院举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提供证人。这包括说明证人的身份和可以证明的事实。
消费者还可以提交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书证和物证应当提交原件原物,但如提交原件原物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笔录等。如果提交外文书证,应附中文译本。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一般当事人提出主张后,应当在起诉以后,法庭审理终结前提出证据。对于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限届满之前,向法院申请延期,延长的期限由法院决定。
仲裁,又称公断,是指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和仲裁条款、仲裁协议,就解决纠纷所作的一种裁决。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时,与生产者、经营者发生争议,也可以通过仲裁方式加以解决。
一般来讲,采用仲裁的方式进行索赔,应当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当事人应当事先订有仲裁条款或者仲裁协议。仲裁条款和仲协议是仲裁机构受理仲裁案件的前提。如果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没有订定仲裁条款或者事后达成仲裁协议,则仲裁机构不会受理仲裁申请。
消费者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目前,我国受理消费者仲裁申请的仲裁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会团体仲裁,主要是各级消费者协会设立的仲裁委员会;另一种是国家行政机关仲裁,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设立的仲裁委员会等。
当事人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向有管辖权的仲裁机构提交申请书。申请书中应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申请的理由和要求及证据、证人等事项。
仲裁机构在受理当事人的仲裁申请后,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先行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如果当事人经调解达成协议,仲裁机构将制作调解书,并将其送达双方。调解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如果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调解书送达前一方或双方反悔,仲裁机构应依法仲裁、作出裁决,并制作裁决书。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