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1-17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通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各种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根据相关法规,划拨土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点:
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经过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
划拨土地使用权取得者无需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费,只需缴纳补偿和安置费用。
除非法律或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划拨土地使用权人不能随意处分其土地使用权,必须经过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
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我国最早的土地使用权取得方式。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许多国有企业以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将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他人或用于经营性用途,形成了所谓的“土地隐形市场”。对于这种市场中的交易,司法实践经历了以下变化:
在《条例》施行前,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未经批准无效,但在一审诉讼期间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则有效。这种转让实质上是一种土地使用权的重新划拨。
在《条例》施行后,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未经政府批准并办理出让手续无效,但在一审诉讼期间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补办出让手续的则有效。
根据《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经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并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缴纳出让金。
根据《解释》的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有以下三种标准:
如果土地使用权转让未经有批准权的政府批准,合同无效。但如果在起诉前经批准并办理出让手续,则合同有效。
如果土地使用权转让在起诉前经批准并由受让人办理出让手续,合同按补偿性质处理。
如果土地使用权转让在起诉前经有批准权的政府决定直接划拨给受让人使用,合同按补偿性质处理。
因此,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必须注意政府的批准、批准依据和取得批准的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