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09-18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四条的规定,经过调解达成的协议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方可生效。调解协议书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然而,关于调解协议的效力,不同的观点存在。从性质上看,调解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的结果,相当于合同,应具备合同的效力。然而,调解协议是在调解组织参与下达成的,调解员代表调解组织参与调解,帮助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调解员需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调解组织也需在调解协议上加盖印章,才能使调解协议生效。因此,调解协议与一般民事合同不同。
尽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赋予调解协议一定的效力,对于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劳动纠纷,双方达成劳动协议后,劳动者若用人单位不履行,可向法院申请支付令。然而,该法对调解协议的规定仍然存在缺失。
劳动争议调解和人民调解在性质上属于民间调解。我国法律规定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赋予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持的调解协议合同效力。然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尚未确认其具备民事合同效力,这是一个遗憾。关于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效力,学界存在不同观点。有学者认为,公共调解应赋予强制执行力,而社会化调解达成的协议可以具备合同效力。还有学者认为,调解协议应具备直接执行力。
调解协议的达成依赖于当事人的自愿,协议的履行也依赖于当事人的自觉。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调解协议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这使得调解难以解决劳动纠纷,调解成为多余的程序,无法树立调解的权威,无法发挥调解的作用。调解协议的效力无法确认,当事人选择调解解决劳动争议的数量逐年减少。这表明该制度本身存在许多合理性的问题。调解力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形同虚设。因此,应赋予调解协议典型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并赋予强制执行力。
为了使调解程序得以实施,最大限度发挥调解在解决劳动纠纷中的作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引入了有条件的调解支付令程序。根据该法第16条的规定,对于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事项达成调解协议后,用人单位在约定期限内拒不履行的,劳动者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然而,在实践中,这一良好设计可能存在徒有虚名的问题。支付令是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程序,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法律制度。在劳动争议解决中引入支付令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尽快解决劳动纠纷,并强化调解的作用,解决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然而,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利用支付令程序解决民事纠纷的案例非常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引入的支付令程序解决劳动纠纷只是空中楼阁。此外,申请支付令需要缴纳费用,一旦对方提出异议,根据该法的规定,可能需要重新进行劳动仲裁,从而延长纠纷解决时间,并增加劳动者维权的成本。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设置的支付令程序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相矛盾。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0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若遭遇用人单位拖欠或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可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与此相比,《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16条规定申请支付令的双方必须达成调解协议,这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相矛盾,限制了劳动者申请支付令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