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劳动合同是否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呢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2-07
终止劳动合同是否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呢
关于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计发问题
一、法律规定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同时,该规定明确指出,国家另有规定的,可以从其规定执行。
二、国家另有规定的例外
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计发经济补偿金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解释,国家另有规定的例外是指现行有效的《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职工、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以及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在劳动合同终止后,仍需按照相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现行有效的规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已于2001年10月6日失效,目前仍有效的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招用农民合同制工人的规定》中的相关规定。根据该规定第十七条的规定,农民工因劳动合同期满或根据第十三条第3项和第十五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时,企业应根据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相当于一个月标准工资的生活补助费,但最多不超过本人十二个月的标准工资。
四、标准工资的解释
关于“标准工资”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劳动合同中,企业与劳动者约定的工资标准与经济补偿金规定中职工前12个月平均工资收入的标准存在差异。可以明确的是,农民工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劳动者,他们是在非农业生产作业时或农闲时进行工作的特殊劳动者。因此,即使在后来的规定中,例如上海市的规定,将未经批准的外来劳动力与本市用人单位之间建立的法律关系,规定为特殊劳动关系。
五、结论
目前来看,只有农民工在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仍可依据规定获得最多12个月标准工资的生活补助费。然而,对于标准工资的具体解释仍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述规定仅适用于特定情况下的劳动关系,而非普遍适用于所有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劳动关系和具体规定,劳动合同终止后的经济补偿金计发问题可能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