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7 更新时间:2024-01-05
在填写表格时,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工作状态即可。工作状态指的是职业状态,即在职或待业。如果你在职并正在寻找新的工作机会,那么你的工作状态应该填写为“协商在职”。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一旦按照法律订立劳动合同,该合同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劳动者加入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事业组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承担特定的工种、岗位或职务工作,并遵守所在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和其他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被录用的劳动者工作,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福利等权利和待遇。
劳动合同的主体要素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劳动合同的签订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主体资格,即不具备法律资格的公民和没有用工权的组织不能签订劳动合同。其次,劳动合同签订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劳动者必须依法服从用人单位的行政管理。
根据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改革要求,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象包括:新招用的劳动者、原有的固定工以及原固定工身份的特殊人员。特殊人员指的是根据劳动部关于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通知和贯彻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的以下人员:
1. 存在劳动关系但未履行劳动义务的特殊人员,例如被用人单位视为“富余人员”或“放长假”的职工,长期被外单位借用的人员,带薪上学人员,长期病假人员,停薪留职人员以及被派到合资或参股单位的人员。
2. 企业、事业单位的中共党委书记、厂长或经理、工会主席等。
根据劳动法律和法规的规定,需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境内的企业法人、个体经济组织、合伙制非法人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以及特殊类型的经济组织,如租赁经营(生产)、承包经营(生产)的企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