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24-02-22
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然而,竞争的展开也带来了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这是由竞争规律导致的结果,同时也阻碍了竞争的进行。为了确保竞争在公平和公正的前提下进行,各个市场经济国家都非常重视竞争法的制定和实施。我国于1993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第一款的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这一规定的目的是防止经营者通过低价销售商品来排除竞争对手。然而,在实践中,确定经营者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往往是困难的。如果有证据表明经营者有排挤竞争对手的故意,并且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那么对经营者行为的认定相对容易。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经营者有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经营者可以找出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解。
为了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第一款的规定,应该对“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进行细化,并制定具体、明确的认定标准,以应对不同情况的出现。在市场经济中,低价竞争行为往往包含了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和不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的行为,这给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带来了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对成本的概念、构成和分类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低价销售商品的行为。
成本的概念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定义。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马克思提出了成本的理论概念。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可以用公式W=C+V+M来表示,其中W是商品的价值,C是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V是劳动力的价格,M是剩余价值。根据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产品成本(C一V)等于产品价值(W)减去盈利(M)。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第一款的分析和修订建议,可以更好地确保公平竞争的进行,并提升竞争法的操作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