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12-22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违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种类繁多,规模逐步扩大,并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对公平竞争、市场运转和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破坏。
除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列举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外,目前还出现了以下几类新的形式:
利用媒体广告进行质量、功能、效果指标对比,或者通过聘请专家进行咨询、访谈,以变相方式吹嘘自身、打击竞争对手。
地方政府出台一些专门针对本地企业的让利政策,以隐蔽方式保护本地企业,使外地企业望而却步。
经营者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消费者和用户对其商品质量、价格及服务水平产生误解。
组织、煽动、资助消费者对竞争对手及其商品进行投诉,通过败坏对手商誉,排挤、打击竞争对手。
互为竞争对手的单位,一方在对手某项目进行中,派人以利诱等手段,从竞争对手处挖走项目关键人员,造成对手项目瘫痪;或诱使其出卖对方商业秘密,在对方项目基础上移花接木后投向市场,以拖垮竞争对手。
这些新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明显违背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原则,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侵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正当竞争给消费者、企业、行业及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隐患。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营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公平竞争环境。
政府应积极主动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市场经济环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人大和政府应修改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并出台新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应采取概括法和例举法结合的形式,界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性条款,以包括各种新形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政府所属的行业管理部门应严格执法,加强法律、法规的权威性,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在治理经济环境时,应坚持综合治理方针,对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监督,而不是只抓某一环节。要加大对造假、走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使不正当竞争分子面对高昂的成本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