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3-09-20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拥有充足的资源,可以由实际控制人代为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这可以被视为实际控制人对股东的赠与行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实际控制人的承诺可以免除股东的出资义务。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股东仍然有出资的义务。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股东的出资方式主要分为货币出资和非货币出资两类。非货币出资需要满足财产性、可转让性和法律不禁止等条件。
货币方式履行出资的情况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操作起来直观明了;而非货币方式履行出资的公司法只作了抽象规定。
非货币出资主要体现在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上。同时,对于禁止作为出资的形态,相应规范也进行了简单列举,如发起人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特许经营权或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对于非货币形态出资的作价认定主要依赖于评估解决。
对于货币出资,按时足额汇入指定账户即视为交付完成。公司法解释第七条对“以贪污、受贿、侵占、挪用等违法犯罪”所得货币出资而取得股权的情形进行了特别规定,但这并不影响认定履行出资义务的完成。只是在“对违法犯罪行为予以追究、处罚”时,可能会采取拍卖或变卖方式处置其股权。这一规定的目的是基于对维护公司独立人格和资合性的必要尊重。
而对于非货币出资来说,则相对复杂:
首先,出资人应具有独立处分权,即不存在权利瑕疵。在发生争议时,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进行认定。
其次,在出资时未进行估价的情况下,一旦利害关系人(如公司、其他股东或公司债权人)请求认定出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委托具有合法资格的评估机构对作价进行评估。如果评估确定的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出资人将被认定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并承担相应法律后果。然而,对于价额高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情况,目前尚未明确解决方法。
第三,涉及土地使用权出资瑕疵的补正。这包括两种情形:(1)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2)以设定权利负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补正的方式是责令当事人在指定的合理期限内办理土地变更手续或解除权利负担。否则,将认定出资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最后,权属变更与实际“交付”与否的瑕疵补正主要体现在:(1)例如房屋、土地使用权或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知识产权等财产出资,虽然交付给公司使用,但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2)虽然办理了权属变更手续,但未向公司交付使用。对于前者,当事人将被责令在指定的合理期限内办理权属变更手续。一旦履行,仍然认定其已履行出资义务,并可追溯到实际交付财产给公司使用的时间。而对于后者,股东权利将被推迟,即在实际交付之前不享有相应股东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