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履行给付金钱义务迟延履行金的确定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履行 > 履行不能法律知识

关于不履行给付金钱义务迟延履行金的确定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2

 
431240
根据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性质,迟延履行的责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被执行人未按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其法律后果是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第二种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或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其法律后果是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一、迟延履行的基数的确定

迟延履行利息是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承担的责任方式,其内容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法律对于迟延履行利息的基数没有明确规定,但一般情况下,法律文书中会有利息支付的内容,并在判决等生效法律文书中确定利息支付方式。这些方式可能包括要求债务人支付银行罚息、支付双方约定利息或支付滞纳金等。同时,这些文书往往也规定了计算迟延履行金的截止时间。有人认为,法律文书已经确定或约定了利息的支付方式,法院就不能再裁定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金,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另一些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迟延履行金的基数应该是债款本身,而不能以本金和利息为基础,否则会导致利滚利的现象。然而,我们认为,金钱之惩罚与法律文书中确定的利息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支付。法院应将判决中确定的全部本金和利息加在一起,作为计算迟延履行期间债务的基础。由于计算基础不同,不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更不会出现利滚利的现象。这是法律预定的效果,也是对藐视法院判决行为必然受到的制裁。需要注意的是,诉讼费用不应计算在基数内,因为迟延履行义务的目的是促使被执行人尽快履行债务,而这种债务在立法原意上只应指本金,不应包括其他各种诉讼费用。

二、迟延履行利息利率的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4条的规定,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是指在按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计付的债务利息上增加一倍。在确定利率时,应以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为准。这里的“同期”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确定利率应以“同期限”利率为准。银行贷款利率随着年限的长短而有所不同,时间越长利率越高。因此,在确定利率时,首先应确定迟延履行期限的长短。即以指定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一直到被执行人实际履行之日为止。在这段时间内,应适用相同期限的银行贷款利率。

其次,确定利率应以“同日期”利率为准。即以“指定的期间届满的次日”那一天适用的银行最高贷款利率为准。不是以法律文书制作或者法律文书送达之日利率为准,也不是法律文书生效之日的利率为准。因为银行利率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适时调整,这几个日期的利率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确定利率以“同日期”利率为准。

三、迟延履行金起算时间的确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3条规定,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和迟延履行金,自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这一规定明确规定了迟延履行金的起算时间为“自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算起,而不能以其他任何时间为起点。

在审判实践中,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1. 一审判决的起算时间: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和迟延履行金,自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即不是自制作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日期的次日算起,也不是自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生效之日算起,更不是自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生效之日的次日算起。这三种计算方法都没有以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届满之日为起点,因而都是不当的。应该是法律文书规定被执行应当自判决生效后什么时间内履行义务的时间为起算时间。例如,判决规定:被告自判决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给付原告本金5005.00元,那该案的迟延履行起算时间就应该是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加上30天。

2. 上诉案件的起算时间:关于上诉案件迟延履行期间,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有一种观点认为,二审判决才是最终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计算迟延履行利息应以二审判决指定的时间为准。然而,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对于维持原判的二审判决,二审并没有指定履行期间,那么如何确定迟延履行金的起点呢?笔者认为,根据上诉案件不同的判决结果,应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对于维持原判的,迟延履行期间应以原判决书指定的期间为准。对于依法改判的,迟延履行期间应以二审判决书指定的期间为准。

3. 发回重审案件的起算时间: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由于某种原因,案件进入再审程序,执行案件必须中止执行。待再审判决生效后进入执行程序。对于发回重审的案件,也存在着两种情况。如果重审后维持原判,迟延履行期间应以原判决书指定的时间为准。如果重审后依法改判,迟延履行期间应以改判后的判决书指定期间为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被执行人以上诉为由逃避迟延履行的责任,从而更加合理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4. 中止案件的起算时间:执行中止仅存在于执行程序过程中,执行程序开始前和终止后均无执行中止可言。执行中止仅是执行程序暂时停止,一般是基于法定原因,即致使执行中止的特殊情况一般由法律明确规定。对于中止案件的迟延履行金的计算也分几种情况。

一种是和解执行案件,在达成和解执行协议后,未到期前,不应计算迟延履行金。另一种是由于申请执行人自身原因使案件无法继续执行的,不应计算迟延履行金。例如,法院冻结财产后,由于申请人不能垫付相关费用,被执行人也无能力支付造成执行中止的,在中止期间也不应该计算迟延履行金。

5. 分期给付案件的起算时间:被执行人分期履行时,迟延履行金的计算应分段进行。分段计算应以分期给付到期未履行的时间为起算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本金和利息应分开计算,不能重复计算利息。在本金未履行完毕时,分期所付出的款项应算作本金,而不应算作利息。对计算后一段利息时,对已经履行的本金应予扣减。

四、被执行主体发生变化后迟延履行金的承担

被执行主体的改变主要有三种情况:变更被执行人、追加被执行人和执行被执行人的到期债权。由于这三种改变的性质不同,迟延履行责任的承担也不同。

1. 变更被执行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13条的规定,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的,以其遗产偿还债务;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的,由其他权利义务承受人履行义务。因此,在变更被执行人的情况下,被执行人的权利义务已经终止,由其承受人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迟延履行利息应由被执行人全部承担。但是,遗产继承人只在所继承的遗产范围内偿还债务,超过遗产范围的迟延履行利息不由遗产继承人承担。

2. 追加被执行人:追加被执行人的情况下,追加的被执行人和原被执行人对债务的履行是一种共同承担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连带的民事责任。追加被执行人并不免除原被执行人的义务。因此,追加被执行人后,迟延履行利息应由追加被执行人和原被执行人共同承担。

3. 执行被执行人的到期债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00条的规定,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依申请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又在指定期间内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根据这一规定,到期债务人只在到期债权的范围内承担迟延履行利息,超过的部分仍由被执行人承担,而不应由到期债务人承担。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第三人在法院的强制执行裁定送达后,拒不履行裁定书确定的义务的话,一样可以从生效之日起计算迟延履行金。

关于不履行其他义务迟延履行金的确定

迟延履行金是被执行人迟延履行非金钱给付义务应承担的责任方式。非金钱给付义务的迟延履行责任问题,在执行实践中也大量存在。例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等等,都属于非金钱给付义务的责任方式。返还财产则比较中性,它可以是返还金钱形式的财产如货款、定金或预付金等,也可以是返还其他非金钱形式的财产如彩电、家具等商品。尽管商品也可用金钱价值来衡量,但其使用价值毕竟不能用利息来计算。由于非金钱给付义务的不可等值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有具体的、确定的计算标准,也就决定了非金钱给付义务迟延履行金确定标准的复杂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5条的规定,迟延履行非金钱给付义务已经造成损失的,应双倍补偿申请执行人已经受到的损失。对于没有造成损失的迟延履行金,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情决定。根据这一司法解释,无论申请执行人有无损失,被执行人均应承担迟延履行金。

不履行金钱给付义务所造成的后果,在确定迟延履行责任时,由于可遵循的法律规定很少,故在司法实践中应灵活掌握,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执行标的为有价证券、票据和种类物的:对于执行标的为有价证券、票据和种类物的执行,虽然也属于非金钱给付义务,但它具有很大的流通性。在这种情况下,应比照金钱给付义务,以实际面值和市场价值为基础,以同期最高贷款利率的双倍支付迟延履行金。

2. 执行标的为特定物而无法返还的:对于标的为特定物而因原物不存在而无法返还的情况,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4条的规定进行折价赔偿后,以折算价款为基础,按照给付金钱义务计算迟延履行金。

3. 代为完成一定行为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31条的规定,由人民法院委托他人代被执行人完成某一行为的,被执行人除应承担由此产生的费用外,还应以实际支出费用为基础,比照金钱给付义务,另外支付迟延履行金。

4. 当事人必须为一定行为的:被执行人必须为一定行为的执行案件(如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迟延履行金的计算应比照为一定行为费用的双倍以内支付。

延伸阅读
  1. 如何计算迟延履行金
  2. 行政赔偿可以计算利息吗
  3. 失信被执行人迟延履行有利息吗
  4. 关于右手拇指伤残鉴定标准的法律解读
  5. 公司欠款怎么强制执行

合同履行热门知识

  1. 构成拒绝履行的要件
  2. 请求权与抗辩权的区别
  3. 主观不能与客观不能的区别
  4.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定义
  5. 拒绝履行合同的情形有哪些
  6. 情势变更是法定解除吗
  7. 卖方公司为合同履行地吗
合同履行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