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0-05
在判断合同履行不能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标准:
如果合同标的物已经灭失,履行将不可能进行。
如果合同标的物因法律规定而不能交付,比如被限制流通,履行也将不可能进行。
如果债务人因自身原因无法提供合同中约定的劳务,比如丧失劳动能力,在以提供劳务为标的的合同中,履行也将不可能进行。
判断是否可能履行,应考虑一般社会观念,而不能仅凭债务人的观念。如果根据社会观念认为债务已无法强制执行,即属于履行不能。即使尚有履行可能,但如果履行将付出不适当的代价或冒有生命危险,或因此违反更重大的义务,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也应认定为履行不能。但履行不能不包括以下情形:履行困难、债务人缺乏资力、选择之债中尚有可选择的给付、货币之债和利息之债。
根据不同情况,履行不能的法律后果如下:
无论不能是否可归责于债务人,债务人均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免除实际履行责任。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如果违约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违约人还应承担刑事责任。
债务人应免除实际履行责任,但应承担违约责任。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待不能的原因消除后,债务人应履行原债务,并承担违约责任。但在此情况下,履行不得违反《合同法》第110条的规定。
债务人可以解除不能履行部分的实际履行责任,但仍需继续履行能够履行的部分,且不得违反《合同法》第110条的规定。同时,债务人还需承担违约责任。如果部分履行不能导致债权人无法实现订约目的,债权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债务人的法律后果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