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诈如何正确认定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案例法律知识

合同欺诈如何正确认定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0-05-25

 
55769
合同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可谓是无处不在,但是因为合同出现的一些纠纷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合同欺诈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对于合同欺诈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认定,那么具体是怎么规定的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合同欺诈如何正确认定

1、行为人在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这种故意反映在行为人要约或承诺过程中。要约邀请中的故意,不属于合同欺诈行为。

2、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欺诈行为。即要约或承诺表示的意思是虚假的信息,且在合同履行中未就虚假信息予以更正。

3、相对人因受欺诈而对要约或承诺的条件产生错误的认识。

4、相对人在因受欺诈而对要约或承诺的条件产生错误认识的基础上与行为人订立、履行合同。

5、行为人因欺诈成就合同获取了非法的、不正当的或若不实施欺诈不可实现的利益。

二、相关知识:合同欺诈有哪些特性

(一)隐蔽性。合同欺诈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相对于如标的、价格、标准、功能、合同主体等合同的主要信息,行为人是清楚的,在明;合同相对人则是不清楚的,在暗。真实信息的隐蔽性,造成合同当事人双方的地位不平等:欺诈行为人处于优势、强势,合同相对人处于劣势、弱势,直到欺诈行为败露。这种对信息掌握的不平等导致的地位不平等,并不是因为相对人认识能力的局限,而是因为行为人的扼意而为。

(二)干忧性。合同欺诈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把要约或承诺的错误条件反映到相对人大脑中,使相对人在规避合同风险和实现预期利益的决策中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不一致甚至相反的决策-错误的意思表示。相对人的“意思自治”由于行为人的干扰而成为“意思他治”。

(三)破坏性。

①破坏了合同当事人的地位平等,由于其隐蔽性,使合同欺诈行为人处于优势、强势,使相对人处于劣势、弱势。

②破坏了等价交换的原则。“任何当事人从事交易活动,都要遵循等价交易法则,不得尔虞我诈,强取豪夺”;

③破坏了交易的自愿性。“通过欺诈等方式使对方作出与其真实意思不相符合的意思表示”;

④破坏了社会信用。欺诈行为败露后,人们对“真正交易的精神事件”将时时处于怀疑、恐惧之中。

(四)非法性。“欺诈行为都危害了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法律上属于应受禁止的非法行为。”

延伸阅读
  1. 股权转让纠纷中阴阳合同的认定
  2.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3. 非法经营能否解除合同
  4. 如何正确确定合同欺诈行为
  5. 非法经营是否可解除承包合同

合同欺诈热门知识

  1. 霸王条款是否构成合同欺诈
  2.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3. 期货欺诈案件裁决:被告应返还保证金
  4. 签订虚假合同的法律责任
  5. 被告人卢*征因合同诈骗罪被判刑
  6. 昌邑法院审结伪造经济合同诈骗案
  7. 曹先生诉魔法星空国际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一案
合同欺诈知识导航

合同纠纷解决方案

  1. 如何签订委托合同
  2. 乘人之危的合同效力待定
  3. 重大误解的合同可撤销可变更
  4. 一方迟延履行,另一方享有合同解除权
  5. 情势变更对合同的影响
  6. 合同预期违约的解除权
  7. 如何订立合同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