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0-17
合同解除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协议解除,即当事人双方经过协商一致,达成意见后可以解除合同。这体现了合同自由原则。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其次是约定解除,即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一方行使解除权的条件,待条件满足时可以单方解除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满足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第三种解除权称为法定解除权或单方解除权,是指在符合法定条件时,当事人一方有权通知另一方解除合同。法定解除权又可分为法定事由解除和法定任意解除。法定事由解除必须有法定的事由出现,一方或双方才能享有解除权,例如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而法定任意解除是指对于特定的合同,无需法定事由,一方或双方即有解除权,例如合同法第410条规定:“委托人或者受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除不可归责于该当事人的事由以外,应当赔偿损失。”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当下列情形之一出现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基于上述规定,大多数人认为,除非合同无效是因为不可归责于任何一方的因素,否则合同的解除权应由受害方行使,违约方不得行使。然而,筆者认为,在上述规定的第一种情况下,任何一方都有权利通知对方行使解除权。然而,在第二至第四种情况下,是否只能由守约方行使解除权值得探讨。从诚实信用的角度考虑,大多数人认为不应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因为这会助长擅自毁约的行为,对市场秩序极为不利。然而,筆者认为,除了交易安全和秩序,还需要兼顾成本和效率,以实际效果来评估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是否合理。在特定情况下,违约方也可以享有合同解除权。
我国将继续履行作为违约救济的首要措施,倡导实际履行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国家的强制力让当事人承担继续履行的违约责任,有助于实现合同目的。然而,继续履行这种救济方法的适用是有限的,因为相当大部分合同并不适用继续履行。例如,法律或事实上无法履行、债务的标的物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继续履行的非金钱债务等。在合同法定解除的情形中,要么是违约方拒不履行,要么是违约行为已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如果此时违约方主张解除合同,表明其已无意再履行合同。如果坚持合同解除权只能由守约方行使,则合同无法解除,虽然看似制裁了违约方,保护了守约方的利益,但实际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如果违约方继续拒不履行合同,守约方的合同目的最终也无法实现。不支持违约方行使合同解除权不仅无法保护守约方的利益,反而会扩大守约方的损失。同时,这也会使该合同长时间处于不健康状态,对整个市场秩序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因此,筆者认为,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的第二至第四种情形下,违约方和守约方都应享有合同解除权。只是在违约方解除合同的情况下,应注意充分保护守约方的利益,违约方应严格承担违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