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4-04-25
解释内容错误指的是解释条文规定的内容是错误的或不适当的情况。在婚姻法解释(三)中,存在两个明显的解释内容错误:
(一) 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的错误
解释(三)第1条第2款规定,婚姻登记瑕疵纠纷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然而,这一规定不符合婚姻诉讼的特点和现行法制状况。行政复议法在婚姻法修订之前颁布,修订后的婚姻法已经排除了通过行政手段撤销婚姻的可能。由于行政复议的功能也不适用于确认婚姻关系效力的纠纷,因此行政复议法不能适用于涉及确认婚姻关系的婚姻登记纠纷。此外,婚姻登记是民事登记,婚姻登记瑕疵纠纷是民事纠纷,应当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因此,解释的规定在立法形式上只是一种应付性交代,实际上并不管用。
(二) “变更监护关系后”才能代为起诉离婚的规定不当
解释(三)第8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配偶有虐待、遗弃等严重损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一方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益行为,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可以依照特别程序要求变更监护关系。变更后的监护人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然而,这一规定不仅多此一举,而且明显不当。无行为能力人的其他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理离婚诉讼,根本不需要变更监护权。此外,离婚诉讼不一定判决离婚,所以把离婚作为变更监护关系的条件是不妥的。
解释内容正确,但理论基础错误指的是解释条文本身内容没有问题,但其理论根据是错误的情况。在婚姻法解释(三)中,可以发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错误:
(一) 以财产诉讼证据规则作为亲子诉讼推定规则的根据不当
解释第2条规定了亲子关系诉讼的推定规则,但其法理基础与高法不尽相同。高法在解释亲子关系诉讼推定规则时,将财产诉讼证据规则作为亲子诉讼推定规则的根据,这是错误的。亲子关系推定应当以客观真实性为原则,而不是简单根据证据规则推定出来的结论。
(二) 把“离婚”作为财产协议生效的“附条件”不妥
解释第14条规定,以登记离婚或协议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如果双方协议离婚未成,一方在离婚诉讼中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财产分割协议没有生效。然而,把离婚作为财产协议生效的“附条件”是不妥的。离婚与离婚财产分割是一个整体行为中的两种不同内容,离婚不能成为财产协议生效的“附条件”。此外,把离婚作为财产协议的附条件,容易助长人们人为制造离婚条件或理由,破坏婚姻稳定。
(三) 分割婚内财产的理论基础是非常夫妻财产制而不是物权法第99条
解释第4条规定了婚内可以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然而,解释将物权法第99条作为解释第4条的依据,这是不当的。解释第4条的真正根据应当是“非常夫妻财产制”,而不是一般共有财产分割之法理。
解释立场错误指的是没有站在亲属法或身份法的立场,而是站在财产法的立场解释夫妻财产或身份财产,或者纯财产法理论左右身份财产,忽视身份财产的特点,使一般财产制度与身份财产制度缺乏有机结合或衔接。在婚姻法解释(三)中,存在这种解释立场错误的情况。
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的“法定夫妻财产共有制”是以共有为原则,个人(约定)为例外。然而,一些解释中的规定却与这一原则相悖,对纯财产法的特点过于突出,导致与身份财产的本质不符。例如,解释第7条规定婚后父母出资购买的房屋,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分别为各子女的个人财产,或者根据出资比例按份共有。这一规定明显将共有作为例外。
解释第10条以房屋购买合同作为认定房屋产权的根据,完全套用了物权法的“公式化物权主义”或“形式物权主义”。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物权或财产形成的本质属性,以及身份财产的特点。解释将婚后共同投资的房屋都认定为婚前个人财产,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公。
首先,解释在处理婚后共同支付房款的问题上,采取了形式物权主义理论,将其推定为债权关系。然而,这不符合当事人支付房款的真实意思和实际情况。婚后夫妻共同支付房款的本意是共同对婚前不完整产权的“续购”,而不是借贷关系。
其次,解释在身份财产中过于套用物权理论,未能考虑到特殊情况下的灵活安排。对于婚前取得的形式上的物权或有限物权,婚后继续投资应当被视为对婚前产权的共同继续购买,而不是债权行为。解释的规定在此方面存在缺陷。
由于长期以来重财产轻身分的倾向,我国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都重视一般财产法的研究,而忽视了身份关系和身份财产的研究。因此,在制定和适用法律时,往往直接套用纯财产法原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重新重视身份法的地位和独特品质,真正做到身份法与财产法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