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07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根据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必须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必须在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内提起诉讼;对于其他案件,必须在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内提起诉讼,否则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
一审的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
首先,根据行政诉讼的实写原则,即“不告不来”,当事人必须主动起诉,否则人民法院不能主动受理。
其次,人民法院对起诉案件进行审查,如果认为符合起诉条件,应当在7日内立案受理;如果不符合起诉条件,则在法定期限内裁定不予受理。
审理阶段,人民法院主要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需要注意的是,在行政案件的审理中,不适用调解程序。
最后,裁判阶段包括裁定和判决。裁定是指法院在案件审理和判决执行中,针对程序问题或部分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判决则是法院就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所作的决定。
二审是指上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审理。我国行政案件的审理采取两审终审制度。
执行阶段是指行政案件裁定、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后,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的裁判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会根据另一方当事人的申请,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由行政机关依照职权采取强制措施,以执行人民法院裁判的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