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25
审理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民法院应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给被告。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应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
人民法院应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开庭的时间和地点。
对于应公开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以及开庭时间和地点。
法庭审理开始阶段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书记员应查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并向审判长报告。
审判长应核对当事人的身份,并宣布案由。同时,宣布审判人员和书记员名单,并告知当事人他们的诉讼权利和义务,并询问是否申请回避。
法庭审理过程一般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 按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陈述行政争议。
2. 进行举证和质证。
3. 进行辩论。
4. 当事人进行最后陈述。
合议庭评议是在上述审理基础上,合议庭成员对案件进行评议,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在达成一致意见后报请院长审批。合议庭评议应当在不公开的情况下进行,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于有不同意见的情况,应允许保留并记入笔录。
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经过上述审理和合议庭评议后,根据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裁判的行为。人民法院应当公开宣告判决。在宣判时,应告知当事人他们享有的上诉权利以及上诉的期限和上诉法院。
在第一审程序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审判应组织合议庭,可以由审判员或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合议庭的成员应当是三人以上的单数。
对于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不得进行书面审理。
审结期限为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理期限,需要经高级人民法院批准。对于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案件需要延长审理期限,需要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