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罪的共同犯罪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25
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范围
在挪用公款罪中,关于共同犯罪的主体范围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仅限于挪用人和使用人,其他人不能构成该罪的共犯。这是因为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4月6日通过的《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明确规定: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公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另一种观点认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不仅限于挪用人和使用人,非使用人也可以构成该罪的共犯。根据刑法总则中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应适用于刑法分则中所有共同故意犯罪,不仅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参与策划并积极帮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非使用人,也应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在这两种观点中,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
二、使用人与挪用人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
使用人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共同的挪用故意和共同的挪用行为,而不在于其对被挪用的公款是否使用,以及是否明知使用的款项是否属于公款。如果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公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相反,如果使用人与挪用人没有共谋,没有参与实施挪用公款的活动,即使使用人明知是被挪用的公款而使用的,也不能认定其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 对使用款项的公款性质是否明知:使用人只有明知使用款项的公款性质,才能对侵犯公款的使用权有认识,从而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一些观点认为,使用人只要知道资金来源的非法性,就可认定使用人有挪用的故意,至于挪用款项的性质可以不加考虑。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使用人虽然对款项来源的非法性有所认识,但如果并不清楚挪用的是公款,就没有形成共同的挪用故意,因此不能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论处。2. 对挪用行为的挪用性质是否明知:仅有使用人对使用款项的公款性质的明知,还不足以认定使用人和挪用人构成共犯。只有确认使用人与挪用人之间有犯意联络才能认定使用人与挪用人构成共犯。因此,《解释》第八条将共犯仅限于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并取得挪用公款的使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