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01
根据《解释》的规定,确认判决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确认违法的判决适用于以下情况:
根据《解释》第50条第3款规定,如果被告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而原告不撤诉,经过人民法院审查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应当作出确认其违法的判决。
根据《解释》第50条第4款规定,如果原告起诉被告不作为,在诉讼中被告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而原告不撤诉,经过人民法院审查认定原告不作为违法的,也应当作出确认违法的判决。
根据《解释》第58条规定,如果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判决。
此外,确认违法判决还适用于《解释》第57条第2款规定的以下三种情形: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
确认合法的判决适用于《解释》第57条第1款规定的情况,即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况。
确认无效的判决适用于《解释》第57条第2款规定的三种情形,即被告不履行法定职责,但判决责令其履行法定职责已无实际意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可撤销内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法不成立或者无效。
确认有效的判决适用于与确认合法的判决相同的情况。
确认判决的确立是行政审判发展的需求,具有以下重要的法律意义:
作为一种独立的判决形式,确认判决是对现有的维持判决、撤销判决、变更判决、履行判决这四种行政判决形式的必要补充。确认判决不从属于其他判决形式,其目的是确定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效力状态,不具有创设、变更或撤销行政行为的法律效果。
作为一种宣告性、确定性和程序性的特殊判决形式,确认判决为既存权利提供了特别的保障。由于每个具体案件都构成独特的诉讼类型,行政行为的形式和内容各异,当事人的权利保护请求也不同,因此在各种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的资格、请求内容、法官权力、诉讼程序和判决效果都有所不同。确认判决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以其特有的形式保护行政诉讼当事人的权利。
作为一种新的裁判方式,确认判决可以用来解决某种行政行为是否违法、某种法律关系是否存在或是否合法等法律问题,为审理相关行政案件提供了适当的途径,有利于审判人员在《行政诉讼法》和《解释》所确定的框架内,作出符合行政诉讼目的和解决行政争议的最合适的判决。
确认判决更新了我国行政行为效力的理论,确立了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必然被撤销的观点,这是行政法理论的重大发展。确认判决在处理解决行政争议的同时兼顾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利于平衡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