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7
关于婚姻登记机关达成的离婚协议是否可强制执行的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的规定,婚姻登记机关达成的离婚协议,如果一方不履行,人民法院不能强制执行,只能通过起诉的方式解决。
另一种意见认为,在婚姻登记机关达成协议离婚的情况下,前提是协议的存在,才能领取具有法律效力的离婚证。因此,离婚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当然可以强制执行。
关于以上两种意见,究竟哪种是正确的呢?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24条的规定,“男女双方愿意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在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应当立即发给离婚证。”只有在双方真实自愿的基础上,经婚姻登记机关对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进行适当处理后,才会被准予登记离婚。因此,通过登记部门达成的离婚协议一般会引发强制执行的问题。
对于个别婚姻当事人而言,由于急于离婚而达成的离婚协议可能导致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协议无法履行,或者原有的协议被反悔。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强制执行是人民法院的司法行为,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审判实践,可以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包括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及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中涉及财产部分的部分。此外,仲裁机构的裁决、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以及行政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据行政法规作出的经济处罚决定也可以作为执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