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3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该法规定了对倾销到我国的进口产品实施反倾销的基本原则。然而,该法仅在第30条和32条中对倾销和反倾销做出了规定,缺乏具体可操作性。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下称《条例》)。我国的《条例》参照了1994年GATT《反倾销协定》,但由于时间紧迫和缺乏实践经验等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条例》在立法层次、反倾销实体和程序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和漏洞。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充分体现“公开”或“透明度”原则,2001年11月26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简称新《条例》),于2002年1月1日起生效,同时废止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这标志着我国自1997年建立的反倾销法律框架得到进一步完善。此后,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最高人民法院等机关陆续出台了具体实施办法,使相关规则更加细化和可操作。
我国的《条例》明确指出:“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条例。”从政治目的来看,反倾销立法的实质在于保护国内产业。尽管新《条例》已删除了“保护国内产业”作为立法宗旨之一,但实质上保护国内产业的最终目标仍然存在。之所以在总则中删除“保护国内相关产业”是因为《1994GATT》、《反倾销守则》、《反倾销协议》等均未明确规定保护国内产业作为立法宗旨。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与我国的对外开放步伐相伴相生,外国厂商利用倾销手段对我国出口的实例比比皆是。这些倾销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损害。而中国在遭受外国反倾销的同时,由于国内没有反倾销法规,对国外的倾销却完全没有防御能力。《条例》的颁布使中国企业能够对外国的倾销主动起诉,同时作为一种战略性的威慑手段,为我国政府抑制对中国商品歧视性的反倾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对抗性反倾销措施,限制外国对中国商品频繁进行反倾销调查,以维护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因此,反倾销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保护国内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