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9-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可同时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可同时没收财产。对于犯受贿罪的个人,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罚。索贿的行为将会被重罚。贪污受贿的数罪并罚最高可判处14年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贪污和受贿罪归为一类。这是出于反腐败的需要,因为贪污受贿犯罪共同侵犯了国家的廉政建设制度,即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败坏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声誉,损害了党和国家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惩治贪污受贿犯罪是当前反腐败斗争的重点,刑法将贪污受贿罪列为专门章节,作为独立的类罪,对于加强国家的廉政建设,突出反腐败打击重点,有效遏制职务犯罪具有积极意义。
贪污受贿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侵害国家廉政制度的行为,情节严重。其中,大多数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还有一些行为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密切相关,如拒不说明巨额财产来源、隐瞒境外存款,以及与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具有对向性的行贿、介绍贿赂的行为。除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表现为不作为之外,其他犯罪通常表现为主动行为。
贪污受贿罪的犯罪主体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人,其中大多数是国家工作人员。少数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如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等。另一类是单位,既有纯正的单位犯罪,如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也有不纯正的单位犯罪,如对单位行贿罪。
贪污受贿罪在主观方面均由故意构成,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不能构成贪污受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