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09
行政复议申请人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十条规定,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虽然该法并未明确规定第三人是否可以直接提出行政复议,但第三人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其中原告型第三人有时也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直接指向人,只是未提起复议而已。
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第十条第三款规定,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该规定明确了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即行政复议当事人的主体。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路径可以是主动申请或复议机关通知。然而,由于该规定使用了“可以”一词,导致在行政复议实践中,对于是否必须要追加第三人参加复议存在较大分歧。
行政复议第三人参加复议是其一项法定权利,对于行政复议机关来说,是其一项法定义务。只要复议机关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涉及申请人以外的其他相对人,该相对人就有申请参加行政复议的权利,行政复议机关必须允许其参加行政复议。同样地,如果申请人以外的利害关系人未申请参加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法定期限内通知其参加行政复议。然而,接到通知后,其他利害关系人是否参加行政复议仍然是其权利,而非义务。
行政复议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然而,行政复议法中并未明确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书是否应当送达第三人。这导致在实际工作中,行政复议机关通常只将复议决定书送达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不送达第三人,认为法律并未规定该义务。然而,筆者认为,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当送达第三人,否则将侵犯第三人的合法诉讼权利。
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本意来看,其一是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通过行政复议使得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被撤销或改变,从而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其二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从制定行政复议法的宪法理论依据来看,宪法规定了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向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可以理解为,只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才有权依法提出申请。
综上所述,第三人作为利害关系人,若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作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均有权向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这充分体现了《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