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与劳服公司的劳动争议案件分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动仲裁法律知识

李某与劳服公司的劳动争议案件分析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7-17

 
394174

背景介绍

李某是某劳服公司的一名员工,于1993年5月开始工作。该劳服公司是一个独立法人单位,自1989年7月19日起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然而,该单位在2001年4月16日被工商部门注销。1998年8月,公司业务分营后,李某被划分到公司三产,并在报刊分发岗位从事报刊自取工作,直至2005年初自动离岗。

诉求与争议

2009年9月,李某向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信访,表示在岗期间单位给予她的工资福利待遇较低,并要求原企业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为她办理各项社会保险,并补发相关的工资福利报酬。

不同观点

针对该案件,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李某在岗期间未向所在单位提出工资福利待遇低、参加社会保险等问题,而且在公司注销、离岗时也未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李某现在主张权利已经超过了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的法定时效,因此仲裁委和劳动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受理。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李某申请仲裁或劳动监察的时效已过,但目前她是通过信访途径提出诉求,国务院《信访条例》中并没有关于时效的规定,因此应支持李某的诉求。

时效制度与劳动争议仲裁

中国四达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的专家王*玉表示,时效制度是指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如不行使某种权利即丧失了请求有关部门运用法定程序保护其有关权利的制度。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为1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仲裁时效可以中断或中止。中断情形包括当事人向对方主张权利或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中止情形包括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在仲裁时效期间无法申请仲裁。一旦中止原因消除,仲裁时效期间将继续计算。特殊规定中指出,对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情况,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劳动关系终止后,应在终止之日起的1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案件结论

根据上述规定,李某的情况没有中断、中止或不受时效期间限制的情形,因此她的仲裁申请已经超过了时效。此外,《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行为如果在2年内未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且没有被举报或投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不再查处。该期限从违反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如果违反行为具有连续或持续状态,则从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

综上所述,根据劳动仲裁时效和劳动保障监察时效的规定,李某的申请已超过时效,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机构不予受理。

延伸阅读
  1. 构建四级区域性劳动争议调处网络
  2. 劳动纠纷发生后的调解期限及相关规定
  3. 公司破产员工赔偿的标准
  4. 劳动争议仲裁调解书的法律效力时间
  5. 工伤认定程序及注意事项

劳动争议热门知识

  1. 公司辞退的原因及相应补偿
  2. 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正确顺序
  3. 玩忽职守导致公司受损被辞退的维权方法
  4. 企业变相降工资是否构成解除合同
  5. 劳动争议管辖权的范围
  6. 公务员试用期内是否有探亲假
  7. 为何公司会压低工资
劳动争议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人事合同下载

  1. 劳动工伤事故争议仲裁申请书范本
  2. 青岛市劳动仲裁申请书范本
  3. 深圳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书
  4. 养老保险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