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2
商鞅的“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他的改革使得法律具有了“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进一步推动了法律观念的发展。
汉文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改革的目的是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使刑罚制度更加合理和人道。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的伦理规范更广泛、更直接地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这一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重罪十条的产生、刑法制度改革、准五服制罪的确立以及死刑复奏制度的实行。
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
西周时期,“听讼”用于审理民事案件,“断狱”用于审理刑事案件。
唐代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解处理的权力。
明代的大审是一种会审制度,每五年举行一次。
清末改大理寺为大理院,成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平民为争取权利同贵族进行的长期斗争,客观上加速了罗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进了罗马奴隶制国家与法律的形成。在美国宪法修正案中,关于公民权利的修正案影响较大,包括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南北战争后关于废除奴隶制并承认黑人选举权的修正案以及20世纪以来关于扩大选举权和男女平等权利的修正案。法国民法典根据“天赋人权”理论规定了全体公民民事权利平等的原则。而德国民法典在1888年完成的第一草案被认为过于追求罗马法化而忽视民族传统,注重资本家的利益而缺乏对弱者权利的保护,因此受到多方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