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赔偿责任及扣除工资处理的区别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1
1. 劳动者赔偿范围的界定
根据《劳动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劳动者在违反劳动法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下解除劳动合同或违反保密事项,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时,应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的赔偿请求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1)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部的《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劳动者在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时,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招收录用所支付的费用、培训费用、直接经济损失以及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其中,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包括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行政处罚以及劳动者破坏或侵犯用人单位财物所导致的民事赔偿。(2)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时,应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支付赔偿费用。赔偿费用的计算原则是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承担被侵害经营者因调查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2. 劳动者赔偿的主观要件规定
赔偿属于民事侵权范畴,根据法律规定,民事侵权行为需要满足三个要件: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损害事实客观存在以及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联系。因此,“主观上存在过错”是侵权行为的重要要素。在这方面,广东地区的规定更加客观公平。根据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劳动者因过错给用人单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时,用人单位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赔偿费。而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第二十二条只是简单地提到劳动者因本人原因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没有明确说明“本人原因”的具体含义。这对于初次工作的学徒或新手来说显得不够公平。
3. 劳动者赔偿的处理程序规定
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没有明确规定劳动者赔偿导致扣除工资的处理程序,而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则规定了必须提前书面告知劳动者扣除原因及数额,未经书面告知则不得扣除。这意味着用人单位必须以书面形式告知劳动者为何要扣除工资以及扣除的具体数额。这样的规定赋予了劳动者知情权,使劳动者在被扣除工资之前能够清楚了解事实和理由,并有机会提出申诉和辩解。
4. 赔偿扣除工资标准的规定
根据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条例》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时,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赔偿经济损失,并可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赔偿费。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如果扣除后剩余工资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明确规定了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收入的20%。而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则没有明确规定上限,只要求扣除赔偿费后的月工资余额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综上所述,广东地区的劳动者赔偿责任和扣除工资处理在界定范围、主观要件规定、处理程序规定以及赔偿扣除工资标准等方面更加客观公平和合理。然而,对于销售人员回笼货款不及时导致坏账的赔偿问题,仍存在争议。根据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只有在销售人员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才能通过扣减工资获得赔偿。因此,用人单位在对销售人员进行索赔性扣减工资时,必须承担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