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0
电子文件作为电子商务中重要的认证方式,以电子形式存在。与传统的书面文件相比,电子文件具有个人思想表达的作用,但其内容无法直接通过人的知觉来认识,需要通过科技设备才能显现。每次电子文件显现都是通过数位电磁记录0和1的重组实现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电子邮件从发信者制作完成后发送到接收者,并在计算机上开启、阅读邮件内容,中间经历了多次资料格式的转换。这种特点使得电子文件容易在网络中遭到第三方截取侵入并篡改其内容,往往不容易被发现或留下痕迹。因此,电子文件并不具备传统文书的要件,这就引发了在诉讼法上是否可以将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在的电子签名作为证据的疑问,即“证据适格”问题。
证据适格,又称为证据能力,指的是人或物作为证据的资格,需要由法院认定,成为事实认定的依据。在一些国家的民事诉讼中,基于自由心证的原则,对于证据适格基本上没有限制,认为包括电子文件在内的任何对象原则上都可以作为证据。然而,其他国家对于证据适格的要求较为严格,例如美国。根据美国诉讼法的最佳证据原则,对于待证事实的证明只能提出最佳证据,如果有最佳证据存在,就不能提出次要证据。在涉及文书的情况下,只有原本才能作为最佳证据,并具备证据能力。因此,只有在举证人无法取得原本时,才可以例外地允许提出影印件作为证据。在这种限制下,由于电磁记录和电子文件不属于亲笔签名的书面形式,不符合原本的要求,不能作为证据在法庭上提出。然而,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美国的法律也在进一步调整,已经承认了电子文件的证据效力。
我国的诉讼法中列举了一系列可接受的证据类型,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然而,对于以电子记录形式存在的电子签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许多学者试图对我国的证据类型进行解释,力图包括电子记录证据类型,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有学者认为,电子证据似乎更接近于视听资料,应该归入“视听资料”的范畴,因为电子数据同样可以表示为可读的形式,因此是可视的。然而,《民事诉讼法》第69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鉴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使得对于电子证据的可采性和确定力存在一定的模棱两可,并对电子证据的证明力作出了苛刻的限制。这不仅不利于电子签名制度的推广,而且与国际相关文件的宗旨及其他国家的有关立法相矛盾。
也有学者认为,在证据学上,电子证据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被视为书证。例如,我国的《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其中书面形式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这明确将电子证据作为书证的一种形式。在现实生活中,电子文书是按照人的设计和要求,自动将一些信息输出到纸上;从本质上看,电脑在输出过程中起到的是一种记录工具的作用。因此,从证据的角度来看,将电子证据视为一种书证可能更科学、适当,也更符合我国民事法律的规范要求。
然而,电子证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接收到的电子信息是计算机系统重新显示或复制出来的,只能是原件的副本,与《民事诉讼法》等诉讼法要求书证必须提供原件的要求不符。《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为我们提供了跨越这一法律障碍的样板。根据该示范法的规定,如果一项数据电文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确保信息自最初生成后一直保持完整无损,且满足法律要求信息以其原始形式展现或留存的情况,那么该数据电文即满足了“原件”的要求。这一规定主要针对传统法律对于“原件”的要求进行了适应,规定在电子意思表示具备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读性的条件下,即承认其已符合法律对“原件”的要求。此外,《联合国贸易委员会电子签字统一规则草案》第7条还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和广泛指导性的意见,规定了原件的推定条件。根据这些规定和意见,只要电子证据具备客观性、真实性和与案件的关联性,就可以作为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