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保险合同的性质是怎样的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5-30
内容提要:再*险合同是相对于原保险合同的一种保险合同分类。再*险合同的性质,从合同内容上看应归类于保险合同而非合伙合同,从缔约目的上看应归类于责任保险合同而非从属于原保险合同。再*险合同在与原保险合同的关系上,表现为独立性与从属性等二维层面。独立性指两合同间内容的彼此独立,从属性则指两合同效力上的彼此一致与关联。我国相关立法仅有独立性之规定,而从属性之规定则显缺乏。为充分发挥再*险合同的良善功能,应尽快完善再*险合同的立法。
再保险合同的定义
再保险合同是指再保险人以分担危险为目的与原保险人订立的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的性质可以被描述为“保险之保险”,其对再保险人来说,能够实现危险分散、节减营业费用和获得优厚利润的效益;而对原被保险人来说,能够加强安全保障、简化投保手续和提高企业信用。因此,再保险合同的运用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保险经营的成败。
再保险合同的性质
再保险合同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再保险合同可以被看作是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以分担危险为共同目的的合伙合同。根据这种观点,再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在危险分担和利益获取方面具有共同性,类似于合伙关系。另外,再保险合同的种类观察也支持这种观点。无论是比例再保险还是溢额再保险,原保险人对原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都由再保险合同决定,就像合伙合同中约定出资额决定合伙人责任大小一样。然而,这种观点在法律要件分析上存在问题,因为再保险合同的当事人并没有共同出资,也没有经营共同事业的意图。因此,再保险合同不属于合伙合同。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保证理论、转让理论和委任理论等观点。然而,这些理论在解释再保险合同的性质时都存在困难。比如,对于比例再保险来说,再保险人并不能代替原保险人履行合同,所以保证理论并不能解释再保险合同的性质。另外,再保险合同的订立后,原保险人仍然需要处理理赔等工作,而不是委托给再保险人处理,因此委任理论也无法解释再保险合同的性质。相比之下,保险合同说更能够解释再保险合同的性质。根据这种观点,再保险合同是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订立的保险合同,两者的内容是一致的。虽然再保险合同的种类可能不同,但都是原保险人支付保险费,再保险人承担危险的双重责任。因此,再保险合同可以被视为保险合同。至于再保险合同属于何种保险,仍然存在争议。
再保险与相似制度的比较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再保险合同的特征,有必要比较再保险与共同保险和重复保险之间的差异。再保险与共同保险类似,都具有扩大风险分散范围、平均风险责任和稳定保险经营的功能。然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共同保险是多个保险人联合承保同一保险标的、保险利益和保险责任的保险,总保险金额不超过保险标的可保价值。共同保险是原保险的特殊形式,是风险的第一次分散。再保险是保险人与保险人之间建立的保险关系,是风险的第二次分散,并可以通过转分保使风险更加细化。尽管最近的发展表明,共同保险和再保险趋于接近,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再保险与重复保险也有相似之处,都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重复保险是投保人向两个或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重复保险的投保人与再保险人之间存在权益关系。再保险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或减轻原保险人的责任,是一种责任保险。因此,再保险合同与重复保险合同是两种不同的保险制度。
再保险合同的独立性
再保险合同属于私法上的债权合同。根据债权合同的相对性原则,可以知道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是两个独立存在的合同,各自有其当事人和权利义务关系,应根据各自的合同内容确定。再保险合同的种类也表明,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是两个独立的保险合同。例如,对于溢额再保险来说,再保险合同的事故发生时,原保险合同的事故尚未发生,因此再保险人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原保险人对原被保险人的责任和再保险人对原保险人的责任是由各自的合同决定的,两个合同是相互独立的,这就是赔偿义务的独立性。
再保险合同的从属性
再保险合同虽然与原保险合同是两个独立的合同,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关联。从再保险合同与原保险合同相从属的角度来看,可以观察到再保险合同与原保险合同之间的关系。再保险合同与原保险合同之间存在同一命运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再保险合同的效力取决于原保险合同的存在与否。再保险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填补原保险人对原被保险人的赔偿责任,因此再保险合同与原保险合同属于同一利益共同体。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原保险的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不能向再保险人提出赔偿或保险金的请求。综上所述,《保险法》对再保险合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再保险合同是再保险人以分担危险为目的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保险合同。根据国家立法宗旨和当事人缔约目的观察,再保险合同的性质应当属于责任保险合同。
再保险合同与原保险合同的关系
再保险合同的依存性
再保险合同虽独立于原保险合同之外,但实际上两者亦是相互依存的。再保险合同不能脱离原保险合同而存在,原保险合同有赖再保险合同分散其所承担之危险。再保险人在接受再保险业务后,其保险上的命运与原保险人相随与共,即所谓同一命运原则。
国际惯例上,共同命运条款通常表述为:“兹-特约定凡属本合同约定的任何事宜,再保险人在其利害关系内,与原保险人同一命运。”因此,原保险合同之无效、解除或终止,再保险合同亦生同一效果。因为原保险合同若无效、解除或终止时,再保险合同将因无保险利益而随之失效。在比例再保险之情形下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对于溢额再保险适用与否,则因情况而异。如果赔偿款未达到起点额,再保险人不必负任何赔款之责,自不涉及同一命运原则;倘若超过起点额,则再保险人须负赔偿责任,则有同一命运之存在。因此,同一命运原则在比例再保险中数量上为无限制,在溢额再保险中则有数量上的限制。
再保险合同中的直接请求权
从再保险合同的目的与效能观察
再保险合同的目的在于保险人考虑自身的承担能力,决定将其保险业务转保或分保与他保险人,原被保险人的权利义务并无变化。随着保险业所承保之保险金额的增大,再保险将一家保险公司所承保之危险,转嫁到多家保险公司负担,成为网状。再保险除对原保险人有分散危险、扩大承保能力、加速业务发展等功能外,原被保险人应依再保险合同之订立而获得加强安全保障之利益。为使原被保险人之安全得以周全保障,应赋予其对再保险人直接之给付请求权,以避免当原保险人破产时其只能处于普通无担保债权参与分配的窘境。
再保险合同中可订明再保险人可直接向原被保险人负责。此虽违反保险法强制规定,但此项约定因有利于被保险人,应属有效。赋予被保险人直接请求权,使之获有双重保障,但不得有双重赔偿,以免不当得利。
再保险合同中的代位权追偿
代位权追偿所得之摊还
代位追偿为财产保险合同的重要原则之一。保险法规定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再保险属于责任保险的一种,再保险人理当可以向第三人行使代位权。使再保险人得以追偿所得,降低理赔金额,进而得以降低再保险费,使原保险人乐于分保,原被保险人也多一分保障。
代位权的请求范围以保险人所支付的赔偿金额为限。对再保险合同中的代位权之行使范围,学说与实务有不同见解。有观点认为,保险人只能请求再保险摊回之金额后的余额,以避免保险人的不当得利。另一观点认为,保险人可请求对被保险人理赔金额之全部,以求侵权行为人尽其应负之责,避免被保险人之不当得利。
关于代位权的实现途径,有观点认为再保险人可自行行使代位权,因再保险属于责任保险,再保险人与原保险人之关系与一般保险人相同。另一观点认为,代位权的行使应由原保险人为之,再保险人只能享受代位所得的部分。由原保险人行使代位权,对第三人而言简便省事,对再保险人而言方便,并免第三人应诉之累。
再保险合同立法的修订与完善的迫切性
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再保险规则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朝着市场化、国际化的开放方向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再保险规则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我国目前关于再保险的立法仅限于两个条文,远远不足以完善再保险制度,导致再保险的良好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迫切需要对再保险合同立法进行修订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