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诉讼保全程序并不要求进行抵押手续。诉讼保全程序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并提供保全财产的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对可能导致判决难以执行或给当事人造成其他损害的案件进行保全措施,包括对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当事人作出或禁止某些行为。如果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自行采取保全措施。在采取保全措施时,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担保,如果申请人不提供担保,法院将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保全申请后,如果情况紧急,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如果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导致其合法权益难以弥补的损害,可以在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之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提供担保,如果不提供担保,法院将驳回申请。人民法院接受保全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如果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保全执行是指在取得终局的、确定的法律文书之前,为防止由于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或其他原因导致判决或裁定无法执行或难以执行,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而采取的旨在维持标的物现状、确定和保护证据的强制措施。
保全执行包括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以财产保全为主。
保全执行应坚持强制措施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主动争取案件当事人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注重社会效果,维护社会稳定。对于涉及区直企业、油田三大中直企业和有偿还能力的公用事业(学校、教育、医疗卫生)等企事业单位,应慎用保全措施,保全执行情况应及时向主管院长汇报。
保全执行工作由立案庭或审判业务庭组织实施。在执行公务时,法官必须两人以上,着装整齐,举止文明,并按规定向有关人员出示工作证和执行公务证。
保全执行必须依据保全裁定,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实施。在仲裁程序中申请财产保全的,未经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不予保全。
当事人申请保全时,由案件承办人审查保全申请是否成立,担保手续是否完备,并符合保全条件的情况下,向庭长及主管院长请示并同意后,立即制作保全裁定书。同时,核算保全费用,并督促申请人交纳。
如果被保全财产在当地,承办人应在48小时内采取措施。如果在上述时间内未能采取措施,应向庭长及主管院长报告并说明原因,经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36小时。对于诉前保全或情况紧急的情况,应立即执行。
在保全执行的同时,承办人应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限将民事裁定书送达给申请人、被申请人和义务协助人。同时,及时将采取强制措施的相关材料归档。
在情况紧急时,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快速办理,可以通过电话方式直接向领导请示,有关审批手续等可事后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