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1
行政委托是指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职责范围内根据法律规定,将行政职权或行政事项委托给其他行政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受委托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管理行为和行使职权,并由委托机关承担法律责任。
行政委托对于正确确定行政主体、保障行政权依法公正合理行使以及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行政委托的法律要件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 委托必须有法定依据:行政机关只有在法律、法规及规章规定可以委托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委托。没有法定依据的自行委托是不合法且无效的。
2. 委托行政机关必须拥有法定权限:委托机关在进行行政委托时,其委托给受委托人的公权力必须是其自身合法拥有的职权。超越权限的委托是滥用职权,因此无效。
3. 行政委托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行政委托涉及具体行政行为,需要遵循符合“正当法律程序”的方式进行。
4. 行政委托对象应当是符合法定条件的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行政委托对象合法要求受委托人是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并具备实施行政事务的现实条件。对于个人受委托人,应具备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以及实施行政事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通过裁定方式,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对某一案件行使管辖权。指定管辖的实质是法律赋予上级人民法院在特殊情况下有权变更和确定案件管辖法院,以适应审判实践的需要,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地裁判。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7条的规定,指定管辖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 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无法行使管辖权:特殊原因包括事实上的原因和法律上的原因。事实上的原因指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遭遇不可抗力的情况,如地震、水灾等无法行使管辖权;法律上的原因指受诉法院的审判人员因申请回避或自行回避,无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在这些情况下,应由上级人民法院在其辖区内指定其他适宜的人民法院来行使管辖权。
2. 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经双方协商未能解决:争议包括相互推诿或相互争夺的情况。双方人民法院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应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根据《意见》的规定,发生管辖权争议的两个基层人民法院由该地、市的中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发生管辖权争议的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法院由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辖。指定管辖时,应逐级进行,并书面通知报送的人民法院和被指定的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