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9
财产保全损害赔偿属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对于“申请有错误”是否构成申请人承担责任的问题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财产保全损害赔偿责任中,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只有在申请人对财产保全错误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才能认定“申请有错误”。另一种观点认为,申请人申请有错误的表述是客观描述,因此在财产保全损害赔偿责任中,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本文认为,诉讼财产保全申请错误责任应适用过错原则。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无过错责任。财产保全申请错误造成的损害赔偿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因此应首先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此外,《侵权责任法》还规定,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因此,诉讼财产保全损害赔偿责任不应被视为特殊情况而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在指导性案例中也明确表示,财产保全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因此,诉讼财产保全申请错误责任应适用过错原则。
“申请有错误”作为财产保全损害赔偿成立的条件之一,申请人是否承担责任,错误判定成为责任认定的关键。根据学者的研究,财产保全申请错误的类型可以概括为五种:申请人不具有保全请求权而申请保全;不存在保全的必要性;采取保全措施的对象错误;采取保全措施的财产价值远高于其请求;所申请采取的保全措施发生错误。虽然“申请有错误”是导致被申请人财产损失的原因,但不能直接认定申请人承担责任。
首先,诉讼保全制度是为了保障诉讼当事人私法上的权利实现而设立的临时性司法强制措施。尽管诉讼产生了因申请而导致的损害,但诉讼财产保全申请本身是法律规定的诉讼权利的行使,申请人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做出申请,难以判断其违法性,不能直接认定是申请人的责任。只有在已确定申请人主观有过错的情况下,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才能判定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其次,临时性的强制措施势必会对被申请人财产权利带来一定限制与影响。不能因申请人的认识与审判结果不一致,就认定由申请人承担全部损害赔偿责任。此外,《民事诉讼法》第105条规定了平衡因司法强制性措施对被申请人利益的不利影响的原则。若直接判定申请人承担责任,不利于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违反民法上的公平原则。因此,在判断申请人的申请是否存在错误时,应结合具体案情,不能简单地认定“申请有错误”。是否承担责任,仍应以申请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为判定标准,即在申请人对财产保全错误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情况下,应认定申请人的申请有错误。
诉讼结果不应完全作为“申请有错误”的判定标准。根据统计数据,约有45.4%的诉讼保全申请因败诉或未获支持而被法院判定申请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然而,不利的诉讼结果不应完全成为法院判断“申请有错误”的依据。
首先,向人民法院申请诉讼财产保全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即使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诉讼请求未获支持,也不应苛责当事人承担诉讼财产保全申请错误产生的损害赔偿责任。
其次,诉讼结果可以作为判定“申请有错误”的标准之一,但除了诉讼结果,还应考虑“保全的对象是否属于权属有争议的标的物、被申请人是否存在损失、是否为了保证判决的执行等因素”。诉讼结果只作为参照标准之一,不应作为唯一的判定依据。
第三,若以诉讼结果作为“申请有错误”的承担责任的参照标准,会导致当事人在诉讼前或诉讼中不敢申请诉讼财产保全,不利于民事诉讼权利的行使。
第四,从法院的角度来看,以诉讼结果作为判定“申请有错误”的依据不利于生效裁判面临执行不能的风险,进而不能实现保障民事权利的立法目的,同时动摇了《民事诉讼法》上诉讼财产保全法律制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