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行使即时解除权的许可性条件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5
一、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即时解除的许可性条件限于劳动者有下列六种情形之一。在试用期内,如果劳动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无须理由均有权随时解除合同的观念是错误的。根据《劳动合同法》37条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了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形,用人单位需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这样的安排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确保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发现用人单位不符合自己的期望,也有权利解除劳动合同。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简称严重违纪)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可以称为“企业内部法”,是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化,是企业内部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是职工行为的准则。企业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完全具备法定有效要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规定,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要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并且要向劳动者公示。用人单位对员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行为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必须能够提供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用人单位应当详细列举可能发生的所有违纪的情形,维护用人单位的权益。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如果违反其忠于职守、维护和增进用人单位利益的义务,有未尽职责的严重过失行为或者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导致用人单位的有形财产、无形财产或人员遭受重大损失,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必须有明确的、合法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用人单位应详细列举可能发生的所有失职、营私舞弊的情形,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如果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包括被劳动教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教养是对有轻微犯罪行为,但尚不够刑事处罚条件且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强制教育改造的一种行政处罚。劳动教养是一种行政处罚,追究的是违法者的行政责任,而不是刑事责任。用人单位应当对已经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劳动者尽快做出是否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并及时将该决定书面通知劳动者。
五、劳动者同时与其它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劳动合同要求劳动合同当事人亲自履行,劳动者一般只与一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同时与其它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劳动者拒不改正,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劳动者与其它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限制和要求。
六、因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如果劳动者通过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能够提供证据证明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以确保解除劳动合同的合法性。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无权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根据以上许可性条件,用人单位在行使即时解除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进行人才招聘之前,要根据招聘职位的要求,制定出完整的、具有操作性的录用条件。对处在试用期内的员工,要注意在工作中随时按录用条件进行考察。发现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时,要及时取得能证明该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据。证明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后,若想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要在试用期内解除,否则,拖过试用期后就无法依据该条款解除。对于员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行为,用人单位应当详细列举可能发生的所有违纪的情形,以维护用人单位的权益。同时,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规章制度进行合法性审查,确保规章制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果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用人单位应当谨慎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以降低风险,达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