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8
放火罪是指故意引起公私财物燃烧,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行为可以通过作为方式或不作为方式实施。
作为方式实施的放火罪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火种;二是要有目的物,即要烧毁的对象物;三是要让火种与目的物接触。一旦行为人使火种开始起火,即视为放火行为的实行。即使将火种撤离或扑灭,目的物仍可独立继续燃烧,放火行为仍然成立。
不作为方式实施的放火罪要求行为人负有防止火灾发生的特定义务,并且能够履行这种特定义务而不履行,以致发生火灾。行为人必须是负有特定作为义务的人,并且根据主客观条件有能力履行这种特定的作为义务。同时,行为人客观上必须有不履行这种特定作为义务的事实。
在认定放火罪时,需要注意发火物、引火物和目的物即放火行为的侵害对象的区分。有些放火案件,表面上燃烧的是价值较小的财物,但实际上是以这些财物作为引火物,意图通过燃烧引起重大公私财物的燃烧。这种情况应当以放火罪论处。
放火行为必须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如果虽然实施了放火行为,但从放火焚烧的对象、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考察,确实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不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性,不构成放火罪。如果情节严重,需要刑罚处罚的,构成什么罪就定什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