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3-17
根据宋朝的婚姻家庭制度,如果丈夫外出三年不归,六年不与妻子联系,那么准妻可以选择改嫁或离婚。这一规定继承了唐代的“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制度,但也有了一定的变通。根据《宋刑统》的规定,如果妻子擅自离家三年后改嫁,那么她将被流放三千里,而且妾妇的地位也会相应降低一等。另外,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如果选择改嫁,她将无法享受到丈夫的部曲、奴婢和田宅等财产。
根据宋代的继承相关的法律制度,当丈夫去世而妻子仍然存活时,可以采取立继从妻的方式来确定继承人。这种方式被称为“立继”,它和“命继”都是在“户绝”情形下确立继承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立继和婚姻方面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一种专门用于继承的法律制度。
根据《折狱龟鉴》所载的一起案例,张泳尚书在镇蜀期间,听到有人在委巷哭泣,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情绪,而是决定调查此事。经过询问,得知死者是因为突然死亡。于是,他命令吏员对死者进行仔细检查,但没有发现明显的外伤。然而,妻子却指示吏员搜查头发顶部,结果发现了一个深深扎入脑中的大钉。吏员为此感到高兴,并向张泳汇报了妻子的能力。张泳随即召见妻子,并丰厚地奖赏了她,要求她详细说明案情。经过调查,发现妻子曾经伤害过丈夫,并采取了相同的手法。最终,张泳将妻子和哭泣的女子一起处以死刑。
根据案情分析,张泳采用了“据状断之”的断案方法。根据唐律的规定,如果证据确凿,人证物俱在,经过刑讯拷打后仍然拒不认罪,可以根据证据来定罪。在这个案例中,张泳在听到哭声后发现了犯罪的线索,而且通过吏员妻子的“能事”查明了她杀害前夫的犯罪事实。因此,他根据证据来定罪,采取了“据状断之”的方法。
在中国古代法律历史中,可以正确表述的是《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是南北朝时期的法典,它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系统地收集了当时的法律制度和规定,成为了后来法律发展的基础。
选项B错误。《北魏律》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确实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但并不是最为影响深远的一部法典。
选项C错误。《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仅含刑事内容的法典,但并不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选项D错误。《大明会典》以《元典章》为渊源,为《大清会典》所承继,但并不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在18至20世纪,英美法德等国在宪法和法律中对公民选举权作出了规定,其中一些国家在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平等权利。然而,只有选项B描述的情况是可以成立的。在1932年的英国某地区,一名女性店主参加了该地区下院议员选举的投票。这一情况反映了英国在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平等权利的进展。
选项A错误。1791年的法国并没有将流浪汉作为“特别公民”身份当选为国民议会代表。
选项C错误。在1936年的德国,共产党人已经被纳粹独裁政权取缔,所以共产党人当选为联邦议会议员的情况是不成立的。
选项D错误。1975年的美国并没有一名女职员根据国会通过的修正案要求取得男女平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