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3-09-16
根据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近亲属之间相互合谋隐匿一般犯罪行为,将不承担刑事责任。这一法律原则于汉宣帝时期确立,旨在尊重和维护伦理亲情关系。
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渐进过程,其中融合了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其次,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
最后,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
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其次,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此外,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最后,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中外法律制度中的习惯法有以下特点:
中国西周时期的礼是对社会生活起着调整作用的习惯法。
英国法的源头是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习惯法。
法国公元九世纪至十三世纪是以习惯法为主的时期。
德国学者萨维尼认为法律是分阶段发展的,最初是习惯法阶段,接下来才形成了自然法或学术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