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5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杀害同乡人的祖父母、父母应该受到死刑的处罚。即使遇到赦免,他们也必须迁移到外乡居住。
《唐律疏议》中的移乡避仇制体现了情法并列、相互避让的精神。这一制度将法律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统一考虑,展现了唐律较为高超的立法技术。同时,这一制度也侧面反映了唐律“礼律合一”的特点,为解决亲情与法律相冲突提供了特殊模式。
董仲舒解说《春秋决狱》时提到,断案必须根据事实,要追究犯罪人的动机。如果动机邪恶,即使犯罪未遂,也不能免除刑责。在审判中,应该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动机。同时,根据事实,要区分首犯、从犯以及已遂和未遂的情况。
《春秋决狱》倡导的要旨是,如果犯罪人的主观动机符合儒家的“忠”、“孝”精神,即使其行为构成社会危害,也不会受到刑事处罚。然而,如果犯罪人的主观动机严重违背儒家倡导的精神,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危害后果,也会受到严惩。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决狱》在司法审判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为司法擅断提供了依据。
按照罗马私法,私诉是根据个人的申诉对有关私人利益案件进行审理,相当于后世的民事诉讼。在英国,直到1875年司法改革前,普通法院与衡平法院的并列一直是司法制度的显著特征。
在法国,判例不被作为正式法律渊源,对法院判决没有拘束力。相反,大陆法系倾向于职权主义,法官在诉讼中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