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盟最新反倾销立法比较研究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1-17
我国于1997年3月制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因本文仅涉及反倾销内容,以下简称《反倾销条例》)无疑是对外贸易立法上的又一重大成果,它遵循国际惯例并结合本国国情,对有力打击倾销这种国际不正当竞争,保护民族产业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巨大作用。然而此条例毕竟是我国反倾销立法的首次尝试,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继续吸收先进国家的反倾销经验,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欧盟的反倾销立法已经发展近三十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一整套制度,尤其是1995年后根据国际反倾销的新动态,又对该法进行了大幅修改。修改后的欧盟反倾销法代表了各国反倾销的最高水平。总体上说,中国法与欧盟法都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反倾销协议》为蓝本,所以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大抵相似,但它们之间的差异甚至差距仍有不少。本文将对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与研究,希望会对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完善与发展有所促进。
一、倾销的确定方法
1. 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关系
根据中国法和欧盟法,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即构成倾销行为。因此,确定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成为确定倾销的关键。在出口价格方面,中国法和欧盟法的规定基本相同,主要差异在于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这些差异部分是由于国情不同,另一部分则是由于立法经验的差异导致的。
2. 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
中国法规定了两种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 方法一:根据进口产品的相同或类似产品在出口国市场上的可比价格,以该产品出口到第三国的可比价格(即国内市场价格)作为正常价值。- 方法二:如果没有上述可比价格,则以该产品出口到第三国的可比价格(即第三国价格),或以该产品成本加合理费用和利润为正常价值(即结构价格)。
3. 正常价值的不同确定方法对倾销认定的影响
方法一中的国内市场价格可以分为市场批发或转售价格和市场消费价格两种。由于前者是将产品卖给赢利的商人,而后者是将产品卖给消费者,因此在实际销售中,前者的价格通常要低于后者。因此,如果以较高的消费价格作为正常价值,那么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的可能性就增大,更容易认定为倾销行为。相反,如果以较低的批发或转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那么倾销的认定就会更加困难。方法二中的第三国价格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根据中国法规定,如果没有出口国市场价格,可以根据出口商向一个第三国出口该产品的价格来确定正常价值。然而,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第三国,而出口商向不同国家销售产品时,根据市场状况,价格定位也会有很大差异。在这些不同的第三国价格中,选择哪个作为正常价值也会对倾销的认定产生重大影响。
4. 欧盟法与中国法的差异
相对而言,欧盟法在这方面更加全面。欧盟法明确规定,作为正常价值的国内市场价格应该是有利于认定倾销成立的消费价格。类似地,欧盟法规定,如果以第三国价格来确定正常价值,应选择其中最高的价格,即最有利于认定倾销成立的价格。相比之下,中国法在这方面的规定不如欧盟法周全,给反倾销认定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结论
在确定倾销行为时,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法和欧盟法在出口价格的确定上基本一致,但在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国情和立法经验的不同所导致的。中国法规定了两种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但在具体应用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国内市场价格的认定和多个第三国价格的选择。相比之下,欧盟法在这方面更加全面,明确规定了正常价值的确定标准。因此,在倾销认定方面,中国法可以借鉴欧盟法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以提高反倾销执法的准确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