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行使权力,关闭污染企业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3-24
新的环境保护法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国家环保部昨日公布了4个配套文件的征求意见稿,旨在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一套有力的“组合拳”。这些文件将明确规定对未批先建、久试不验、规避监管等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实施“按日计罚”。此外,环保部门还将拥有查封、扣押污染企业设施、责令停产整治,甚至最终关闭污染问题严重的企业的权力。
4个文件配合最严环保法
今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被认为是“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但具体如何操作,需要一系列的实施细则。环境保护部昨日公开征求意见的4个配套文件包括《环境保护按日连续处罚暂行办法》、《实施环境保护查封、扣押暂行办法》、《环境保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暂行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这些文件将于年内印发。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制定上述4个配套文件的目的是增强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关于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信息公开等规定的操作性。
据悉,这4个文件着重明确了适用范围,并系统规定了调查取证、审批、决定、执行、解除、两法衔接以及检查监督等执行程序。
未批先建可按日计罚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环境保护按日连续处罚暂行办法》旨在解决以往“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重点打击未批先建、久试不验等违法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根据该办法,环境保护按日连续处罚,每日的罚款数额为环境违法行为的原处罚数额。
例如,一些高速公路建成几年后仍未进行环保验收,过去环保部门只能对其一次性处以最多10万元罚款。但根据新规定,连续处罚每日的罚款数额为环境违法行为的原处罚数额,也就是说,每天都可以罚10万元。
为解决执法人员的问题,在规范权力运行的同时,有效降低执法风险,《实施环境保护查封、扣押暂行办法》细化了环保部门如何使用查封等行政强制措施的标准。
《环境保护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暂行办法》对调查取证、审批、决定、送达、实施、解除、后督察等程序进行了规范要求。《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对信息公开主体和范围、公开方式、建立信用评价制度、强制公开、法律责任、奖励等做出了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