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5-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关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及行使时间、请求权人确定以及适用范围问题的探讨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行使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若离婚是由以下情形之一导致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一)重婚;(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三)实施家庭暴力;(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对于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解释的相关规定。根据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立法直接确认了因婚姻关系纠纷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根据立法本意,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应与离婚诉讼同时提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对此作了详细的规定,并要求法院以书面形式将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等规定的权利义务告知当事人。由于离婚诉讼个案错综复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根据提出离婚诉讼请求的人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规定。对于无过错方作为原告提起离婚诉讼的情况,由于法院已履行告知义务,此时赔偿请求应与离婚诉讼同时提出。如果不提出,视为对自己权利的放弃,日后再提出的,法院将不予保护。对于无过错方作为被告的情况,一种可能是无过错方并不同意离婚(在一审、二审中均如此),所以对其而言还未考虑到按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提赔偿请求的问题。从保护无过错方的角度出发,应该允许其事后再提,但只能在规定时间内(离婚后一年内)提出。另一种可能是,一审时不同意离婚也不提赔偿的,到二审时看到可能判决离婚,所以在二审时提出。这与一般民事案件的处理方式不同,由人民法院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告知当事人在离婚后一年内另行起诉。如果无过错方作为被告,同意离婚,但在诉讼中始终未提出赔偿请求。由于也对其进行过告知,所以也可以视为对权力行使的一种放弃,以后也不予支持。
二、赔偿请求权人的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赔偿请求权人被限定为夫妻一方。对于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况,这一限定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对于实施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情况,请求权人仍然是夫妻一方,这一点值得商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章家庭关系的相关规定来看,家庭成员应该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夫妻双方,还应该包括配偶的父母、子女或其他直系亲属。对于夫妻之间的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行为,无过错方请求损害赔偿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夫妻一方对其他家庭成员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行为,无过错方因此要求离婚,由于无过错方不是直接受害者,按照传统的侵权理论,其不能以请求权人的身份提起赔偿请求。然而,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于这两种情况的规定,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赔偿,这表明在这两种情况下,无过错方的实体权利也受到侵害。这意味着法律将承认一人(无过错方)可以对他人(其他家庭成员)的人身权享有权利,当他人的人身权受到侵害时,此人的权利也受到直接的侵害。这种结果与传统侵权行为法的理论相悖,容易造成侵权人责任的无限扩张,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笔者认为应由其他家庭成员另行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如果行为构成犯罪,还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具体在实践中如何把握,还需要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作出司法解释。
三、赔偿适用的范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情况下,赔偿适用的范围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