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5-08
绑架罪的从犯在量刑上有一定的可操作空间。根据最近修订的刑法第七修正案,绑架罪的量刑范围为三到十年,如果是从犯,则可以判处三年以下的刑罚。具体的量刑取决于绑架犯罪的具体情节。
根据我国刑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是因为与主犯相比,从犯在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方面都要轻一些。因此,我国刑法对从犯的处罚原则具有科学依据。
从犯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起次要作用的正犯:这指的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虽然这些人直接参与了构成犯罪要件的行为,但他们的作用在整个犯罪活动中仍然是次要的。起次要作用的正犯通常是指听命于首要分子,在犯罪集团中参与某些犯罪活动,或者在一般共同犯罪中参与一部分犯罪活动。一般来说,起次要作用的正犯犯罪行为较轻,情节不严重,没有直接造成严重后果。
2、起辅助作用的帮助犯:这指的是帮助犯。帮助犯是指没有直接参与犯罪实施,但为正犯的犯罪提供便利条件的犯罪分子。起辅助作用的帮助犯一般是指为实施共同犯罪提供方便,创造有利条件,排除障碍等。例如,提供犯罪工具,窥探被害人行踪,指点犯罪地点和路线,提出犯罪时间和方法的建议,事前应允帮助窝藏其他共同犯罪人以及窝赃、销赃等。
胁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它是我国刑法的特例。胁从犯有两个特征:一是在主观上,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共同犯罪行为,但内心并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参与共同犯罪,只是由于受到他人的暴力威胁才参加了共同犯罪。二是在客观上,胁从犯虽然参与了共同犯罪的实施,但其犯罪行为显得消极,缺乏积极主动精神。
胁从犯仅包括被胁迫参加犯罪的情况,不包括被诱骗而参加犯罪的情形。被胁迫参加犯罪的行为人并非完全丧失意志自由,而是不完全自愿地参与共同犯罪,仍然保留一定的选择自由。如果行为人的身体完全受到外在的暴力强制,完全丧失了选择行动的自由,可以认为是不可抗力或紧急避险而不负刑事责任。对于被胁迫者,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即开始时他们被胁迫并不情愿地参与犯罪行为,但后来因为获得了好处而积极参与犯罪行为,不能再被视为胁从犯。综合考虑整个案件,他们可能是从犯甚至主犯。
如果您对刑事量刑标准有更多疑问,我们推荐您阅读以下相关问题:
- 诈骗罪的量刑标准
- 故意杀人罪的量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