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死刑的程序和注意事项
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09-04
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死刑执行命令
执行命令交付和期限
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的执行死刑命令,应由高级人民法院交付原审人民法院执行。原审人民法院在接到死刑执行命令后,应在7日内执行。这一法定期限必须严格遵守,不得以任何理由延期执行。
下级人民法院的停止执行情形
下级人民法院在接到执行死刑命令后,如果发现以下情形之一,应停止执行,并立即报告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由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作出裁定:1. 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存在错误的情况。2. 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情况。3. 罪犯正在怀孕的情况。在停止执行的情况下,执行死刑的人民法院应立即以书面形式报告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并由院长签发停止执行死刑的命令。经过审查核实,如果认为原判决是正确的,必须报请核准的人民法院再签发执行死刑命令,才能执行。如果查明罪犯确实是正在怀孕的妇女,应当报请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责
人民法院应在交付执行死刑日前,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担负现场监督职责的检察人员如果发现违法情况,应立即纠正。临场执行死刑时,由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负责指挥执行。对于执行死刑的主体,如果人民法院有条件执行,应交付司法警察执行;如果没有条件执行,可交公安机关的武装警察执行。
执行死刑的公布和记录
执行死刑应当公布。处决罪犯的布告应选择适当范围、适当地点进行张贴,以使人民群众了解情况。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笔录应当详细记录执行的具体情况,包括执行死刑的时间、地点、方法、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临场监督的人民检察院检察人员、负责执行人员的姓名、执行死刑的具体情况等。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将执行死刑的情况以及所附执行死刑前后的照片,及时逐级报告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
执行死刑后的工作
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做好罪犯遗物、遗款清点移交工作。罪犯执行死刑后的尸体或火化后的骨灰,应通知其家属认领。如果罪犯家属不予认领,由人民法院通知有关单位处理。
关于执行死刑的方法和地点选择
执行死刑的方法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36条第1款的规定,死刑可以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枪决"是指使用枪弹射击罪犯致其死亡的执行死刑方法,是我国长期使用的一种行刑方法;"注射"是指通过注射致命性药物使罪犯死亡的执行方法,是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新设立的一种行刑方法。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具有执行方便、痛苦小、死亡迅速等特点,是更为人道、先进、文明的执行死刑方法。至于立法中"注射等方法"中的"等方法"是指比枪决、注射更为人道、科学、文明的方法。采用枪决、注射以外的其他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事先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执行的地点选择
执行死刑的地点可以选择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所谓"刑场"是指传统意义上由执行机关设置的执行死刑的场所。刑场不得设在繁华地区、交通要道和旅游区附近。所谓"指定的羁押场所"是指人民法院指定的监狱或者看守所。执行死刑时应严格控制刑场,除依法执行死刑的司法工作人员以外,其他任何人不得进入刑场。
审判人员的职责
负责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应当对罪犯进行验明正身。要认真细致地核对罪犯的相关情况,查明其确系应当执行死刑的罪犯,以确保执行的准确性。审判人员还应当询问罪犯是否有遗言、信札,并制作笔录。对于罪犯的遗言、信札,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进行审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存在错误,应当暂停执行,并依法定程序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
相关问题推荐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死刑的相关问题,小编为您推荐以下文章:- 死刑- 我国的死刑政策- 死刑适用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