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02-15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的认定和伤残等级的鉴定需要经过两个程序和两个部门的完成。
1. 工伤认定程序:
受伤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后,所在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可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 伤残等级鉴定程序:
工伤认定完成后,需要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确定伤残等级。根据规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相关资料。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鉴定结论,必要时,可以延长30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和所在单位。
工伤等级的确定必须依据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果。虽然根据参考标准可以初步判断为七至十级,但不能直接作为依据产生效力。因此,为准确确定工伤等级,需要通过劳动能力鉴定进行鉴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条款执行:
1. 工伤期间的医疗费用: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2. 其他待遇和赔偿: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如果用人单位不履行工伤赔偿义务,受伤职工可以先依法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免费),通过劳动仲裁下达的裁决书向用人单位提出索赔。如果用人单位仍不履行赔偿义务,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总体来说,我国对于工伤事故处理程序的规定非常清晰明确。工伤发生后,受伤职工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当地社保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并在工伤认定完成后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只有在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出来后,才能进行工伤赔偿的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