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2-11-10
医疗纠纷的解决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医患双方可以就赔偿问题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协议书。协议书可以办理公证或律师见证,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请求协助解决医疗纠纷。
医患双方可以选择不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处理,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诉讼在医疗纠纷解决中占据核心地位,具有严格的程序、权威裁判和国家强制力等优势。
然而,诉讼也存在不足之处:医疗纠纷的专业性导致诉讼时间长、成本高;医疗事故鉴定结论的效力受行政级别影响,可能需要重复鉴定;诉讼过程中,原被告双方互不信任,严重破坏医患关系。
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之前,行政裁决是解决医疗纠纷的常用方式。行政裁决具有快速方便、节约费用和效力强等优点。一旦作出行政裁决,具有法律效力,且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诉讼再次解决。
和解是成本最低的解决方式,医患双方应优先考虑。然而,和解的成功率较低,因为纠纷主体对相关事实和权益的认识不足。私权观念、交易常识、平等意识和自我需求等观念的匮乏导致医方和患方难以达成一致。
仲裁庭可以由法律专家和医疗专家组成,因此仲裁解决医疗纠纷更加高效。尽管目前我国医疗纠纷仲裁案例较少,但医疗纠纷的性质属于违约与侵权的竞合责任,符合仲裁受案范围。我国的仲裁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只需引入医学专家和法医学专家即可。
在日常生活中,医疗纠纷经常发生。一般情况下,医院会首先进行协商,如果协商无果,则委托第三方进行调解。如果无法协商或调解达不成一致,双方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协商一致进行仲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