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2-10-26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医疗纠纷应以书面形式起诉,但如果书写起诉状存在困难,可以口头起诉。口头起诉将由人民法院记录在笔录中,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医患双方可通过协商解决赔偿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协议书。协议书可办理公证或律师见证,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当事人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处理。
医疗纠纷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无需先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处理。
在发生医疗纠纷后,进行技术鉴定时需准备以下材料:
1. 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2. 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3. 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
4. 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5. 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根据相关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如果医疗机构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将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1.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2. 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3. 遗失、伪造、篡改或违法销毁病历资料。
如果选择起诉方式处理医疗纠纷,建议向法院递交书面起诉状。在医疗纠纷中,医疗机构有责任证明是否存在医疗过失行为。如果医疗机构无法证明,或者在发生医疗纠纷后有修改、伪造病历等行为,医疗机构将承担侵权责任。